归国志愿军烈士“寻亲”的故事:等着你,找到你,守护你

发布时间: 2022-09-16 07:21:14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徐扬、王炳坤、赵洪南 | 责任编辑: 杨佳

新华社沈阳9月15日电(记者徐扬、王炳坤、赵洪南)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主人公是70多年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小伙子们,他们长眠在异国他乡。

祖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8年迎回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今年9月16日,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也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2014年3月28日,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护送覆盖着国旗的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至棺椁摆放区。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英魂归故里,牵动亿万国人的心。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家在哪里?

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找到亲人。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由此开始……

等着你——思念是一种深深的情感

“17岁去参军,20岁就牺牲了,只剩下一张照片,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82岁的吴奎俤一说起哥哥吴雄奎,就情不自禁地看向窗外。

吴雄奎,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3营7连战士,1953年7月6日牺牲在朝鲜战场。

从此,吴家少了一口男丁,留下了一张用手帕包裹着的泛黄照片。照片上,吴雄奎军姿笔挺,面容青涩,瘦小的身躯外套着一件宽大的军装,身后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烈士吴雄奎生前照片。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想念时,身在福建省闽侯县农村老家的吴奎俤就会拿出照片看看,跟哥哥说一会儿话:“哥呀,老家的橄榄熟了一年又一年,你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70多年过去了,多少亲人还在盼着远赴战场的小伙子回家。

老家在河南新蔡的展志忠于1948年2月参军,1953年牺牲在朝鲜半岛。那一年,他33岁,任志愿军第73师218团副班长。

“母亲从来不提我父亲的事,我知道,她一提心里就会难受。”展志忠的大儿子展超明说。

父亲离家的时候,展超明还是个懵懂孩童,如今79岁的他已拄着拐杖,满头白发。

展志忠牺牲后,母亲独自一人将展超明兄弟二人带大。2005年,母亲带着未了的心愿离世。临终前,她喃喃地留下一句话:“什么时候能找到你爸,让他入土为安!”

从2014年至2021年,中国已连续8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让吴奎俤、展超明们的期盼有了希望。

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

“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有十几万,回国的几百个,几百个中又让你找到了,是幸运中的幸运!”吴雄奎的侄子吴玉成回忆起当时的寻亲经历,仍不禁这样感慨。

从韩国归来的825位志愿军烈士均为无名英雄,如何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这不仅是广大烈属和健在老兵的迫切愿望,也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

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最直接的依据就是从烈士遗物中发现的个人印章,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查找信息,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联系烈士的亲属。

为确保结果科学、准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破解一系列难题,采用DNA检测的技术手段,使得烈士遗骸DNA与亲人比对一致。

2020年,随第七批烈士遗骸回国的遗物中,就有9枚烈士印章,其中包括刻有“吴雄奎”三个字的印章。2021年,通过DNA比对,吴雄奎烈士终于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后与家人“相见”。

“哥,你总算回来了,咱们家也团圆了。”吴奎俤再次拿出那张不知看了多少回的黑白照片说,“终于找到你,我们一颗心放下了,你也可以安息了!”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举行安葬仪式。来自河南新蔡的展保成作为亲属代表来到烈士英名墙前,抚摸着爷爷展志忠的名字,许久许久。

这年夏天,烈士展志忠与亲人的DNA比对成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都盼着爷爷魂归故里。”53岁的展保成手捧白布包裹的家乡泥土,慢慢打开,撒在英名墙前,跪下,给爷爷磕头。

3月5日,展志忠的孙子展保成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前祭祀自己的爷爷展志忠烈士。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那一刻,几十年的思念化作泪水,模糊了双眼。“爷爷终于找到了,奶奶的心愿也了却了。”展保成哭着说。

目前,已有吴雄奎、展志忠、陈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绪碧、许玉忠、周少武、林水实、梁佰有10位烈士成功“找到”了亲人。

守护你——最可爱的人

“如今,一批又一批志愿军英烈回到祖国的大地上安息,有的战友还找到了亲人,这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92岁抗美援朝老兵程茂友说。

对于72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忘记。202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国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向志愿军老兵颁发纪念章。坐落在辽宁省丹东市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经翻修改造后,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参观者络绎不绝。

找寻英雄,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勇毅前行。

志愿军战士陈曾吉牺牲时年仅20岁。陈曾吉烈士遗骸2014年归国后,其身份和亲属关系,在3年前得以确认。

如今,每逢清明节或者7月1日陈曾吉烈士的牺牲日,陈曾吉烈士的侄女陈美善都会从郑州出发,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献上一捧黄菊、倒上一杯来自家乡的米酒,陈美善总会在烈士英名墙上的陈曾吉名字前坐上半天。

“这么多年,终于把大伯盼回了家,我要替我父亲我奶奶他们,好好看看他、陪陪他,让他不再孤单。”陈美善说。

近两年,《长津湖》《狙击手》等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火爆大银幕,许多青少年走进影院,“穿越时空”去看看最可爱的人,去了解动人的故事。

英雄归国,带回的不只是他们的遗骨,还有他们不灭的精神。因电影《长津湖》而阅读了多本抗美援朝相关历史书籍的大学生刘明浩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每逢佳节,吴玉成家中都会为大伯吴雄奎摆上一副碗筷。吴玉成12岁的儿子吴炎熹说:“从小就听我爸爸讲,家里有位英雄。我不会忘记他,我永远记得他。”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