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花”开送梦天

发布时间: 2022-10-22 11:29:2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金秋十月,“龙船花”正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盛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和这热烈绽放的花儿一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文昌两场航天工作者就像“龙船花”的花语——争先恐后、全力以赴,在中国空间站建造的火热实践中,他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坚定的决心,在伟大航天事业中绽放属于青春的最美花朵,在追梦奋斗中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让青春在航天一线扎根,绽放“攻坚克难”之花


“龙船花”,绽放在中国航天攻坚克难的征途上。

2021年,空间站建造任务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全面启动,2年11发任务中,包括3次舱段、4次货船在内的7次任务都由他们完成。王宇亮说,托举空间站、建成空间站的梦想将由我们实现,发射场每个人都倍感自豪。

然而,探索宇宙的征程从来都是充满挑战的艰辛攀登。时针回拨,2021年5月19日晚,距离天舟二号发射不到3个小时,某个压力值参数却出现异常。首次担任任务“01”的王宇亮遇上推迟发射。“推进剂泄出准备是否充分?”“设备连续运转是否可靠?”“同志们连续作战是否吃得消?”……巨大的压力涌上心头。但再难,也难不倒英雄的航天人!指控大厅里、发射塔架下、加注阵地上,每一个航天人都用布满血丝的双眼拼意志、拼力量。一个又一个党员先锋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姿态挺身而出,全力完成故障排除和长征七号火箭推进剂“三加两泄”工作,终于在10天后夺取了任务来之不易的胜利,展现了文昌航天人的亮剑精神。


让青春在伟大工程扎根,绽放“创新超越”之花


“龙船花”,绽放在中国航天创新超越的征途上。

强化使命担当,勇于创新突破。在筑梦“天宫”的征程中,技术部高级工程师马国忠与同事们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全力以赴、不懈奋斗。

据悉,马国忠所在的规划论证组先后承担了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论证等百余项论证设计任务,为中心能力拓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当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针对任务组织指挥模式优化、火箭测试发射流程优化、多星并行测试、工程建设管理、航天发射与建设任务统筹等方面重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分析,深度挖掘设备设施潜力和组织指挥效能,着力提升两个发射场年综合发射能力。马国忠介绍,未来,空间站建成、载人登月、深空探测、行星探测、低轨互联网星座等都将在我们手中实现,意义重大、使命非凡。


让青春在艰苦边远扎根,绽放“使命担当”之花


“龙船花”,绽放在中国航天使命担当的征途上。

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浪花朵朵。在西沙小岛上,车振纲与同事们扎根海岛、矢志航天,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仰望星空、乐守天涯的别样年华。

红色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曾经,车振纲的爷爷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老兵,1951年入朝参战,历经大小战斗30余次;父亲是边防军人,在新疆边防哨所服役3年。当历史的接力棒来到车振纲这里,他毅然选择成为了西沙卫星观测站的“天涯牧星人”。

2012年文昌发射场建设初期,车振纲乘坐渔船来到西沙小岛上进行全面勘察,并带回为观测站建设准备的大量一手资料,被大伙亲切地称为“渡海登岛第一人”。如今,西沙航天人已在南海小岛上耕耘了整整十年,“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每次精准观测空间站飞向太空,都倍感振奋、倍感自豪。”车振纲和同事们表示。


让青春在抗疫前线扎根,绽放“众志成城”之花


“龙船花”,绽放在中国航天“向疫战、向天行”的征途上。

全力确保航天发射和疫情防控“两个万无一失”“两个全面胜利”。今年7月,正值问天实验舱任务决战决胜关键阶段,海南省突发疫情,中心医院文昌门诊部主任陈树贤带领仅有的11名医护人员全面投入战斗,既要做好问天舱卫勤保障任务,还要负责文昌发射场科技人员和家属的核酸采样工作,几乎是每天忙到深夜。

8月份,西昌本地突发疫情,中心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院医护人员齐上阵,期间,医院累计开展30多轮次全员核酸,采检17万余人次,采样人员每天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上门采样,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检验科“5+2”“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现在,他们又继续投身新一轮的“向疫战、向天行”工作,全力以赴为梦天实验舱任务保驾护航。


让青春在复兴之路扎根,绽放“追梦奋斗”之花


“龙船花”,绽放在中国航天追梦奋斗的征途上。

“虽然不能亲临文昌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但认真在岗做好每一份工作,执行好每一次任务,就是在为空间站任务作贡献。”西昌发射场加注岗位操作手童万富表示。

加注是危险岗位,具有“三高一低一毒”的特点,加注岗位操作手也被称作“刀尖上的舞者”“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在岗16年来,童万富干遍了液氢加注系统的所有岗位,34个阀门、3600个螺栓拧了近万遍,1000多米的液氢管路也走了几千趟,硬是把规程练成了“思维定势”,把技术练成了“肌肉记忆”。

山头自有雄魂焰、誓托神星凌九天,刘朝震,便是坚守西昌发射场“万里测控第一棒”的点号“老人”。在他看来,“第一棒”有两层含义,从职能任务上讲,在火箭起飞后就要捕获目标,作为“第一棒”,必须快速精准、万无一失;从素质本领上讲,“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跑好“第一棒”,必须自身过硬、能堪重任。为此,他在雷达跟踪测量训练时经常练到手指抽筋、手腕发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努力,让他成为了系统内大名鼎鼎的“金牌操作手”。

袁家山上,西昌观测站的“航三代”李欣一路奔跑、一路奋斗,面对指挥显示需求越来越大的现实考验,她一门心思铆在机房,自学设备原理、接口流程、软件代码,在上岗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成长为站里的青年骨干。李欣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她愿用青春年华点燃星星之火,沿着父辈的足迹为航天事业再立新功、再创奇迹。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出征太空的最前沿,“龙船花”们送“大国重器”上太空,用青春谱写星辰大海最浪漫的旋律。

(作者:黄国畅 屠海超 胡煦劼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