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小微湿地面积虽小,但数量众多,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如何善加保护和利用,让其潜能充分释放?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小微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论坛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外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分享典型案例和真知灼见。
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会议邀请了张明祥、袁兴中、吕宪国、籍荣生、Matthew Simpson等5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广泛分布的各种类型小微湿地的科研方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做了主旨发言。
作为中国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典型代表,来自重庆市的梁平区和江苏省的淮安市分享了所在区域的小微湿保护案例,展示小微湿地保护成效。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明祥教授,分享了重庆市梁平区成为新晋国际湿地城市的经验。这座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坝,没有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的城市,靠什么获此殊荣?他认为,靠的是三张生态牌:全域湿地、城市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
其中,“小微湿地+”是梁平因地制宜,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的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模式。截至目前,当地已建成400个各具特色的小微湿地。它们与生态保育、环境整治、乡村民宿等多种功能相结合,拉动了旅游热,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民因此格外珍惜和保护身边的这些小微湿地。
“保护一定要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保护小微湿地的积极性。”张明祥说。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袁兴中教授在线上分享了梁平双桂湖小微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的特色案例。比如,该环湖建设了不少像水泡似的“泡泡小微湿地群”,让流经小微湿地的地表水经过层层净化后流入湖中。这样既保护了湖泊水质,也让小微湿地群本身成为市民游憩的景观。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吕宪国研究员分享了松嫩平原小微湿地基本特征与修复案例,并从东北小微湿地形成原因及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评价了松嫩平原小微湿地在维持区域水分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并建议从景观尺度合理优化配置小微湿地,保障农林牧渔产业可持续及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三生融合的综合协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副局长籍荣生先生在会上分享了江苏省淮安市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淮安市积极争创“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依托优良的湿地自然禀赋与发展潜力,强化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与湿地乡村(社区)紧密结合,在全域开展的小微湿地网络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湿地科学家学会欧洲分会主席、专业湿地科学家认证项目全球化委员会会长马修辛普森在发言中谈到了欧洲视角下小微湿地的现状和威胁因素,直面小微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问题,强调小微湿地对于当地人口提供的多重惠益。他还分享了英国一处河流旁生态功能退化的小微湿地修复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为小微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惠及民生福祉打开了思路。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轩波博士作了《乡村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研究》的介绍,指出中国的小微湿地大量分布在乡村区域且具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蕴含着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模式,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小微湿地模式,创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湿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此外,张轩波博士还解读了《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朱正杰博士解读了COP14关于《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决议草案。小微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得到了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