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向未来·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上海徐汇:强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协同创新 推动产业“蝶变”[组图]

发布时间: 2022-11-12 10:41:36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何欣荣、郭慕清 | 责任编辑: 李佳

新华社上海11月11日电 题:上海徐汇:强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协同创新 推动产业“蝶变”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郭慕清

黄浦江蜿蜒穿过上海市区,沿岸集聚了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众多地标。

上海期智研究院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智塔第40层。走进这里,浦江美景尽收眼底,科研工作紧张有序,澎湃的创造力扑面而来。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在期智研究院带领一个项目团队,从事“强化学习算法”方向研究。他们致力于实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在多步骤操作中能像人一样,做复杂决策。

  图为吴翼(左三)及其团队正在开展可泛化的机械臂控制相关科研工作。

频繁往返京沪,辛苦自不必说,但吴翼觉得值。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期智研究院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赋予研发机构充分的自主权。灵活的体制为他提供了足够的创新空间。

“强化学习算法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工业机器人的统筹使用、娱乐产业的交互体验,等等。我希望能依托研究院这个平台,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吴翼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上海的科创大区,徐汇区拥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大、复旦医学院等150余家国家级、市级科研平台和高等院校,100多位两院院士工作或生活在这里。“发挥资源优势、强化创新驱动”,一直是徐汇区谋划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持续加强‘大院大所大校大企’资源协同创新,不断改良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土壤’,为培育出更多科创成果‘参天大树’创造条件。”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说。

为推动更多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近年来徐汇区推出了上海首个“区域型TTO(技术转移办公室)”平台。该平台负责人于晓菁介绍,经过2年多探索,平台在原有的“成果入驻-转化评价-运营策划-产业落地”四步法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定向研发、定向转化,让创新成果更早服务于应用场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潘文志的科创成果转化就受益于这个机制。在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指导下,潘文志和团队经过六年时间,研发了一款用于心脏微创手术的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提交国家药监局审评。

  图为潘文志(右一)及其团队正在实施经导管瓣膜介入手术。

“医生搞发明,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潘文志说,“知识产权怎么布局,转化模式怎么设计,怎么融资、拓展海外渠道,徐汇的技术转移平台提供了陪伴式帮助,帮我们心无旁骛做研发。”目前,徐汇区技术转移平台孵化成果90余项,促成10个项目转化落地,转化交易金额超过5亿元。

为进一步强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协同创新,打造科创策源地,《徐汇区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近日发布,内容既包括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试点、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和质押融资等政策扶持,还有真金白银的“红包”。徐汇区科委相关责任人表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围绕成果产业化与企业合作,一些经认定的项目,政府可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补助。

  图为俯瞰徐汇滨江景象。

通过激活科创资源,徐汇区的产业发展态势正发生“蝶变”。目前,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徐汇区总产出超过500亿元,占上海全市的1/5。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四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元宇宙、绿色低碳等新赛道布局进一步加快……

在黄浦江沿线的徐汇滨江地带,一条链接科技与产业的“科创绣带”已然成形。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