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近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的指导下,由北京协和医院携手中国医学论坛报共同发起、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持的「因Eye睛彩」“一带一路”国家眼科专家研讨会在线上举办第五期。研讨会上,来自国际、国内的专家就眼科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加强国际眼科领域学术交流、传播先进诊疗理念、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会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眼科研究所陈之昭教授(Prof. Chi-chao Chan)指出,“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VR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而且致死率非常高,截至2022年7月的统计显示,高达90%的VRL患者可能最终发展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5年生存率仅30%左右。因此,提高VRL诊断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陈之昭教授介绍到,目前已有多个研究团队发现VRL患者存在MyD88突变,这或是未来新的VRL生物标志物。此外,新技术(如NGS、cfDNA、ctDNA检测)将是未来VRL诊断的方向。
北京协和医院张潇副教授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的VRL诊断经验,分享了北京协和医院VRL诊断标准的建议。此外,还介绍了一项关于VRL患者脑脊液(CSF)特征分析的回顾性观察性病例系列研究,旨在探讨VRL患者CSF中白介素-10(IL-10)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该研究发现,90.2%的VRL患者CSF的IL-10水平高于正常人,CSF的IL-10水平与房水无相关性,且在颅内病变发生前已经开始升高。CSF IL-10是VRL诊断,尤其是VRL伴颅内病变监测中潜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但其与VRL预后和CNS进展之间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分享了最新的AI与5G技术应用经验之“实时远程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2020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眼底病患者数量居世界首位,全国87%的糖尿病患者在县级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但迄今为止,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医疗措施和技术几乎仅限于大城市的顶级医院,因此基层医院治疗眼底病的能力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利用低延迟连接的5G技术,实现远程手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相较于传统激光机,导航激光可以提供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基于这一技术,陈有信教授团队开展了相关研究,旨在建立非面对面的远程导航激光治疗模式。陈有信教授分享了一项北京-湖州远程医疗的研究,为眼底病患者开展远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结果显示所有治疗计划和图像均成功传输,没有出现任何错误情况。在该研究中,共有6名患者(11只眼)接受远程激光光凝治疗,随访1-6个月,没有患者由于VH或随访时NV的发展而需要额外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这种实时远程激光方法,包括5G高速网络、导航视网膜激光光凝、视频会议和实时监控,已被证明是安全的,不过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将这种远程视网膜激光与当前的标准激光进行比较,以确定视力或安全性结果是否不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林顺潮教授分享了包括黄斑下出血(SMH)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治疗的最新进展。PCV是一种复发性、渗出性、出血性黄斑病变,在亚洲人中患病率约为22.3%~61.6%。PCV诊断的金标准依旧是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影像中以息肉、异常血管网(AVN)、脉络膜血管高动力血流为主要特征。此外,非侵袭性检测手段OCT和OCTA也可用于PCV的诊断。
对于伴或不伴明显SMH的PCV,在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针对无明显SMH的PCV,主要包括抗VEGF单一疗法、抗VEGF+PDT联合疗法、抗VEGF+PDT+类固醇三联疗法;对于伴有明显SMH的PCV,主要包括抗VEGF+PDT±局部类固醇治疗、气动置换(PD)、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玻璃体内或视网膜下注射治疗。基于最新的研究,比起单一疗法,林顺潮教授更推荐联合疗法,不过像阿柏西普单药治疗也能达到联合PDT的效果。此外,联合疗法中PDT治疗需要额外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此外设备的可及性、成本和需求也是阻碍联合疗法成为一线治疗的因素。因此,未来也需要进行更多RCT研究来进一步评估两种疗法的优劣。
除了药物治疗,气动置换也是可行的治疗方案。林顺潮教授介绍了改良版PD方案,包括单孔Phaco’s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这种术式使用23G自密封,不需要PPV机器,且气体注入体积高达1 mL~l.5mL。此外,还可以考虑视网膜下tPA联合玻璃体气体注射,同时辅以抗VEGF治疗。目前对于严重SMH的最佳治疗策略,业界内尚未达成共识,不过林顺潮教授提出,在发病前14天内对SMH进行充分治疗将提高患者预后。
据悉,「因Eye睛彩」系列会议已举办5期,累计观看已超10万人次,累计在线人数突破3万,覆盖眼底病、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视神经病、葡萄膜炎等多个领域,足迹遍布印度、孟加拉国、日本、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