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
中国网讯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围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话题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中国网记者:首先祝贺您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于十四届人大未来五年的代表任期,您有什么期待和愿景?
李 燕: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年的任期内,我已累计提交代表建议超过50件,这些建议,都是在日常工作、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我和我的3万多名同事一道,在广泛调研讨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准备的。我们的足迹遍布百姓社区、医院病房、科研院所、社会机构、行业协会、学术会议等场所,认真倾听市民群众心声,寻求专家学者专业指导,征求各类社会人员的意见,积累了一定的履职经历和经验。
在十四届人大五年的代表任期里,我将继续始终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秉承初心、勤勉履职,努力做好人民代言人。一方面,我将立足本职,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铭记家国情怀,深耕医药产业,带领齐鲁制药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有温度的科技创新,为中国老百姓研发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的国产优质好药,把中国人的药瓶子紧紧攥在自己手里,努力推动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另一方面,继续以深切的为民情怀,积极关注民生福祉,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普遍期盼、普遍受益的民生问题,认真调研、细致严谨,多提高质量高水平建议,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国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
中国网记者:您今年比较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带来了怎样的议案?
李 燕:今年全国两会,围绕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食品安全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我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带来了10余份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药领域追赶国际先进的步伐不断加速,研究型医生数量少这一问题的制约效应越发明显。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临床一线进行广泛调研,以及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我提交了《关于建立健全研究型医生培养机制的建议》,目前国内医药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药企动作活跃,每年申请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大幅增长,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但与此相伴而生的一个新问题是,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能够承担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
研究型医生是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是推动创新药研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解决优质临床资源不足,改善重大新药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加速医生队伍的培养和成长,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医生的培养体系建设;二是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划分研究型医院和临床型医院主要职责,保障研究型医院的研究任务,建立合理的研究型医院管理、培训、考评机制;三是拓宽研究型医生培养渠道,让更多人加入到研究型医生的队伍中来;四是加快研究型病房的建设,让研究型医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是公认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荒废学业、引发近视等表面现象外,其具有“成瘾性”,正在像“精神鸦片”“毒品”一样,无形中侵蚀着中国的青少年,侵蚀祖国的未来。为此,我带来了《关于强烈呼吁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建议》,强烈建议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并将其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像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一样,立法严厉打击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企业和平台;建议清理第三方平台破解软件,畅通举报投诉机制;加大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危害的宣传力度,家校共同落实主体责任。
中国网记者: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您是如何理解“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对于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您有怎样的理解和感触?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李 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从其基本特点、根本要求、任务目标、实现过程等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应该包括共富中国、品质中国、创新中国、活力中国、美丽中国、文明中国等多个方面的品质和要求,建设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健康是基础,“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健康中国。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落地,以及医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创新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卡脖子、产业链供应链制约、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高端科研人才储备不足、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这对整个医药行业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蕴藏了发展机遇。
从齐鲁制药的角度出发,我们紧跟中央政策,把产业、企业现代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努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企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心无旁骛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做好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认真践行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仅过去5年,齐鲁制药就向国家上交税金超过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企业经营规模从200亿元快速发展到接近400亿元,国内医药工业企业排名从第9名上升至第5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网记者:在担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五年时间里,我们注意到您持续关注医药创新平台搭建、各类要素资源整合与配置等关键问题,还提出了有关推进我国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9条建议。您认为这些建议对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李 燕:作为一名来自医药界的人大代表,一直以来我始终聚焦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话题,带领同事们寻找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客观、科学的建议,不断推动问题解决。过去五年,我先后提交了9条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占全部提交建议的20%。内容既包括综合性宏观产业政策及配套、制度性瓶颈突破建议,也有产业升级突破的整体性思考性建议,还有创新平台搭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整合与配置等的建议,以及某一领域具体产业技术创新层面的建议。
这些建议在为国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完善资源配套等方面贡献了一定的建设性思路,也因此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积极回复。
2018年,我在提交的“支持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创新药与仿制药并重,在确保临床用药可及、有效的基础上,鼓励新药研发。建议不管创新药还是仿制药,在价值确定上,不应惟“身份论”,重视其临床价值,优质仿制药和创新药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巧合的是,当年4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国办发〔2018〕20号)正式发布,相关规定与上述建议内容十分吻合。其中明确:“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要按药品通用名编制采购目录,促进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和原研药平等竞争”“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纳入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药品目录”“加快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原研药按相同标准支付”。
“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国产优质好药,把中国人的药瓶子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是我们齐鲁制药不懈的使命与追求,今后我将继续聚焦行业发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传递业界声音责任,为促进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网记者: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依托创新去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才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企业如何更好的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李 燕:创新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话题,科技创新也是齐鲁制药一直以来的“发展密码”和“重要引擎”,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主体地位,坚守实业报国初心,以满足临床需求为核心,以产品创新为先导,不断满足临床需求,研发上市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国产优质好药。多年来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仅2022年度齐鲁制药研发投入达38.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4%。
持续完善科研体系,聚焦创新药、仿制药两大业务板块,齐鲁制药构建了以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为主体的国际研发体系,拥有超过3000人的科研队伍。构建了以济南总部为研发主体,上游与齐鲁制药美国公司、国内外创新研究公司相衔接,下游与各子公司研发部相衔接,涵盖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的早期发现、开发、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研发体系。
紧跟国际创新药物发展趋势,齐鲁制药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持续开发“全球新”“全球好”药物。在肿瘤、感染、肝病、自身免疫、代谢疾病等未被满足重大疾病领域已布局完善的创新药物产品线,在研创新药物项目90余项。“十四五”期间,预计上市多个创新药物。
仅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齐鲁制药研发上市新产品突破100个,多个国内首家或独家上市品种,已成为临床重磅药物。如国内首个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片”成功打破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长达10余年的独家垄断,通过激烈的竞争把价格从最初5000元一盒降至目前295元一盒,把“天价药”变为患者的“救命药”。国内首个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安可达”上市3年多来,以其稳定的疗效成为广受临床医生欢迎的抗肿瘤药物,受益患者超过100万人次。
今后,齐鲁制药将会继续发挥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为百姓用药减轻经济负担,努力推进医药创新成果更好服务人们生命健康,为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网记者:作为药品行业的人大代表,对于民族医药企业创新、升级、发展,助推我国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您有什么样的切身感受和经验分享?
李 燕:民族医药产业不仅仅是关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还是护佑人民生命、建设健康中国的基础性保障。“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为我们明确了行动措施。十四亿人的健康中国,需要世界一流的民族医药工业,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转变,是制药企业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是摆在眼前的巨大发展机遇。
我国十四亿人的巨大人口规模,要求民族医药企业紧紧立足这一实际,把高水平满足百姓临床用药需求作为中心任务。
当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人们的用药需求总体上得到了满足,但仍然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美好生活对生命健康的需求呈现更高层次、更加多样、更为广泛,加上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速,老年人健康保健需求将持续快速扩大,这些都将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我们将大力实施高品质非专利药的开发,通过实现国产药替代来不断降低药价,更好地提升用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降低百姓经济负担的同时大幅减轻医保基金的支出,使其能够把有限的资金服务于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依托巨大的市场规模,我们可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攻关重大疾病领域新药开发,以持续满足这些未满足的临床用药需求。通过生命健康保障需求的升级,引领民族医药发展升级,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人民生命健康事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超大规模的医药市场,为我们医药产业立足国内需求,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产业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我们融入全球,整合全球资源建设医药强国提供了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