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当天,人们来到村里的祠堂里观看已经扎好的火龙。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先用竹篾扎好每一节的龙体轮廓,再裱上白纸,然后用彩笔画上龙鳞、角、爪、眼睛等,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在龙身上安装的烟花、炮竹、火箭有时候多达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据说单是一只龙头的造价就达八万元之巨。中国网图片库 邓飞/摄
2015年3月5日,农历羊年元宵节,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举行了传统的“烧火龙”祈福活动,其声势浩大、独具特色的壮观场面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前来观赏,其中不乏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欧美人士慕名而来。
元宵的夜幕降临,广场已是人山人海,在一阵锣鼓声过后,先是火缆队(火缆:火把的一种,用竹篾编成,圆圈状,有点象收起来的缆绳一样,用时剁成半圆状的一截)舞动着半圆状的火把在人群中开出一条通道,接着喜炮队点燃了缠在高高竹竿上的鞭炮绕场跑动,并不时地将鞭炮炸向人群,其震耳欲聋的气势让人纷纷退避。鞭炮声歇,“火龙”在鳌、鲤、虾、绣球等的引领下出场,先绕场三周,寓意“金龙出洞”,然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火龙”,几十名赤膊大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引领下舞动游走,龙的全身火花四射,光彩夺目,千万道各色各样的火花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漫天烟雾,天地间仿佛浑成一体,火龙在火海中翻腾,犹如神龙天降,气势恢宏、动人心魄,让人观后赞口不绝,经久难忘。
据悉,丰顺埔寨元宵节烧火龙活动始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地百姓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而举行的祈福活动,沿袭至今已逾300年。每逢元宵,当地乡民以村(祠堂)为单位出钱出力,购买火药烟花等制造火龙,配以烟架、禹门等多个火焰节目,于元宵之夜在“龙身岽”(地名)举行火龙烟花晚会。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先用竹篾扎好每一节的龙体轮廓,再裱上白纸,然后用彩笔画上龙鳞、角、爪、眼睛等,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在龙身上安装的烟花、炮竹、火箭有时候多达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龙身最长可达十五节,长度四十多米,据说单是一只龙头的造价就达八万元之巨。一条火龙一般要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合力手擎,加上鼓乐手、舞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余人。2008年6月,“埔寨火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埔寨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关于埔寨烧火龙的传说,坊间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在远古时期,东海龙王的第21个孙子名叫浊龙,被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指现今埔寨一带)。不料浊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个地方搞得乌烟瘴气。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向老龙王告状,于是老龙王命其小女清凤佩上龙剑赶赴南粤。一日,清凤趁浊龙醉酒不醒时将其杀死,斩其身为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只将斩下的龙头带回向老龙王禀报,而留下的其余三段,则变成了现今埔寨的“龙身”岽、揭阳的“龙尾”、揭西(与埔寨交界处)的龙颈。神话世代相传,而埔寨人的祖先把这古老的客家民间故事,巧妙地通过“烧火龙”的形式作为闹元宵的活动传承。埔寨火龙原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因以烧火龙最为壮观,故将前两项略去,让人们领略最惊险刺激的民俗传统,烧火龙过程中,如有火花落下,在你的皮肤上烫出了“泡”,(当地口音“泡”与“钞票”的“票”同音,就是钱的意思),那你一定会发大财,特别是擎龙头的更是了不得,许多村民抢着出钱出力,为的是一擎龙头。一般出钱最多的人才能擎龙头,擎了龙头,在新的一年,一定会行好运,人们叫“大发龙运”(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