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看中国

【非遗】“傩面汪”刀尖上的坚守

支持←→键翻页 发布时间: 2015-03-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谢顺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汪儒斌在整理自己雕刻的傩面具。因汪儒斌痴迷于傩面具制作,且工艺精湛,周围的邻居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傩面王”,加上恩施地区方言的发音,结合他本人的姓,慢慢地演变成“傩面汪”。中国网图片库 谢顺/摄

    汪儒斌在整理自己雕刻的傩面具。因汪儒斌痴迷于傩面具制作,且工艺精湛,周围的邻居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傩面王”,加上恩施地区方言的发音,结合他本人的姓,慢慢地演变成“傩面汪”。中国网图片库 谢顺/摄

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傩戏是当地土家族特有的用于还愿的一种戏剧形式,跳傩戏需带傩面具,傩戏面具主要用木材雕刻或用兽皮、纸制作而成,演员戴上面具就变成了一个个能与诸神交流的角色。

湖北省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恩施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一般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

民间艺术家、土家傩戏大师、恩施傩面具制作传承人谭学朝去世后,弟子汪儒斌接过“接力棒”,积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创新,因汪儒斌痴迷于傩面具制作,且工艺精湛,周围的邻居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傩面王”,加上恩施地区方言的发音,结合他本人的姓,慢慢地演变成“傩面汪”。

汪儒斌从1993年跟随傩戏大师谭学朝学习,再南下到福建学习彩绘、木雕技术,潜心研究20年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技巧,在傩面具配色工艺进行改进、创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同门师哥、师弟7人纷纷转行,只剩下汪儒斌一人还在刀尖上坚守,汪儒斌对傩戏人物、地方剧目、神话故事里的150多种类型的角色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作,创作了傩面具千余张。

汪儒斌制作傩面具近20年,其艺术风格浑厚、粗犷。凭着传统的雕刻技艺、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汪儒斌雕刻出不同的造型面具,刻画出每个面具在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特点,让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是神是鬼、是文是武。

汪儒斌制作傩面具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手法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狰狞、深沉、狂傲、奸诈、滑稽、和蔼、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赋予面具生命活力,形象地刻画出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令人叹为观止。

据了解,湖北恩施傩面具制作分为演出类面具、供奉类面具、传说人物类3种。演出类面具是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主要有“斗口灵官”“判官”“土地”“杨戬”等;供奉类面具是举行傩仪和演出时供奉在事主家堂屋里的,如傩公、傩母、土家“大二三”神、“丫角九娘”等;传说人物类面具则是制作者根据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自己的想象雕刻的面具,其原型不受约束,尽量发挥想象,造型手法大胆活泼。

1   2   3   4   5   下一页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 购买请拨打 010-88828049 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