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社火的“活化石”——迎汪公 ( 1/ 10 )

支持← →键翻页发布时间: 2015-04-1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卢维 | 责任编辑: 伦晓璇

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萨”,该项迎春活动沿袭了600多年。抬亭子当天,人们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这一民俗2014年7月16日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萨”,主要分布于安顺市西秀区所辖七眼桥、大西桥两镇的九溪、鲍屯、吉昌屯以及西屯、张官屯、东屯乡、宁谷镇的五官屯等村寨。图为2011年2月20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吉昌屯村举行抬亭子仪式,村民在汪公殿里进行祭拜。中国网图片库 卢维/摄

    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萨”,主要分布于安顺市西秀区所辖七眼桥、大西桥两镇的九溪、鲍屯、吉昌屯以及西屯、张官屯、东屯乡、宁谷镇的五官屯等村寨。图为2011年2月20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吉昌屯村举行抬亭子仪式,村民在汪公殿里进行祭拜。中国网图片库 卢维/摄

贵州安顺屯堡抬亭子,又称“抬汪公”、“抬阁(屯堡抬亭子)”,该项迎春活动沿袭了600多年。抬亭子当天,人们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这一民俗2014年7月16日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每年要举行抬亭子时,寨中要先成立“十八赛会筹备组”,由村民推举大公无私又有组织能力的11位村老,负责筹措经费和活动的总体策划。仪式由赞礼先生(村中寨老组成,一般14人)主持,到汪公庙祭祀,祭祀内容有以下数项:一是为汪公体浴更衣、增上新袍(新袍由村中各大姓轮流献出)。二是公祭,赞礼先生分两班站立于汪公塑像前,选其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二人主祭。一人主持仪式,一人唱念赞词,称为献祭。献祭开始时,殿堂肃静,一番呜锣击鼓奏乐呜炮炮后,二主祭者向汪公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再行上香、献帛、进爵、献食、进羹、献糖果食品、献茶礼仪。整个程式跟中国传统的祭祀礼仪相类似。

接下来是唱赞礼诗、续祝文。赞礼诗为四言韵文、大体赞颂汪公的勋业功德。祝文则进一步表达祭礼者感戴之意。骈文形式的祝词表达意思准确到位又富于文彩,二者显然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藻饰。第三项是宗族祭祀,村中各姓依次献贡,原先哪姓人多由哪姓人打头,吉昌屯依次为田、石、汪、胡、冯……等姓,现改为用抽签的形式决定献贡名次。祭品有三牲,(肥猪、熟鸡、全鱼)以及豆腐、酒、饭、茶、糖、水果等。最后是村民献祭,各家各户自行上贡鸡、刀头肉、酒、饭、茶等。

“汪公”是屯堡人信仰的“神祇”,几乎每个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庙,对“汪公”的敬拜在屯堡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显示,“汪公”名汪华,安徽休宁人。相传在隋末唐初时,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众生命,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并世代敬拜他为神祇。一般认为,安顺屯堡的这个习俗是安徽的屯田军民从家乡带来的。现在屯堡人中,“抬汪公”习俗只有大西桥镇的鲍家屯、吉昌屯、狗场屯时兴,分别在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和十九三天举行,其他屯堡村寨只是在正月十六到汪公庙祀奉。

屯堡“抬亭子“活动是将古代江淮地区的民俗活动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说地戏是戏剧的活化石,那么迎汪公是江淮社火的“活化石”。

1   2   3   4   5   下一页  


本网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权,详见产品付费下载。 购买请拨打 010-88828049 中国网图片库咨询详情
标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