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四川讯(记者 但唐文)舞台上,耍宝人谈燕正引领着约30米长的金龙、银龙在快速多变的线路中,时而旋舞飞腾气吞山河,时而柔静盘曲鲜活灵动,栩栩如生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谈燕表演的项目名叫雨坛彩龙,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他目前是这个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雨坛彩龙表演历史悠久,是雨坛人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圣物,被誉为‘东方活龙'。”对于众多和谈燕一样表演雨坛彩龙的人来说,这承载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祖辈的情感。
“龙舞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谈燕说,“希望它还能一代代传下去。”
在四川和谈燕一样对这些古老技艺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有很多,截至目前,四川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4项(羌年、格萨尔、蜀锦、皮影),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省级522项、市(州)级1432项、县级5076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682人、市级1478人、县级4326人。除此此次之外还有大批资源等待发掘和保护。
然而一些传统文化形态正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发现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现状
后继乏人,传承人危机
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李祥林表示,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转型中国的非遗传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其中,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一些传承人的去世,让原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的“非遗”遭受重创。如果抢救保护不利,因传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人亡艺绝”。
记者注意到,在四川60多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年龄大都在五十岁以上,再查看四川省级传承人,年过半百者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甚稀。
“非遗传承面临严峻考验,很大原因就是我国传承人整体进入高龄时代、老艺人们死亡的速度加快。”李祥林说到。
“说不定哪天相书艺术就随我去世,变成一堆资料,如果这样,我到死也不能闭眼。”作为四川唯一的相书传承人,四川省级传承人鲁国华十分着急,而在鲁国华门下弟子也只有一两人,相书这门曾经在成都街头十分受欢迎的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学相书需要天赋,如今很少有年轻人来学,更别说发现有天赋的人了。”
“现在一些非遗文化难以继承,说到底还是个待遇问题,受到诸多现代因素的的冲击,非遗的经济效益不好,生存很困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的。一些艺人生活的非常辛苦,工资不高。更别说叫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了。”李祥林对记者连连慨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留住人,才能留的住技艺,能否新老薪火相传直接关乎一个个传统技艺行业的生死存亡。
发展
多方保护传承人生生不息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并公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这无疑令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更进一步。
《非遗法》首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四川省2014年对传承人的专项补助金为国家级传承人从8000元增至每年1万元,省级传承人从每年4000元提升至每年5000元。”四川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林彤介绍说,这笔费用用于补助传承人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和生活。
作为“活态文化”,不少非遗也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
而关于如何将技艺传承下去,成为大多数传承人共同的心声,也都在竭尽所能的做着各种尝试,“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下去,就要让传统技艺融入了当代生活,同时要不断的研究、创新,”藏羌织绣的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表示。
杨华珍筹建了一家藏羌织绣博物馆,她将博物馆建成了一个集传承、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基地,先后培养了几十位徒弟,在汶川县映秀镇组建了中国汶川藏羌织绣传习所,通过培训,带动一千多名农村妇女走出了一条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居家就业、在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以此同时“植村秀”等好几家国际时尚品牌纷纷找上门来准备与其合作。“我觉的这样既可以让她们赚点儿钱,也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名声有了,才有更多的人来学习、继承这些技艺。”相同利好的情况也出现在四川“刘氏竹编”工艺,作为“刘氏竹编”第二代传人的刘江有着老一辈不曾有的新鲜思想,“我们不仅要把这门手艺活传承下去,而且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一种民族奢侈品。”
事实上,四川省正在动员最广泛的力量,希望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每两年一届的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成为了闪亮的国际文化品牌。
四川在全国率先设立了13个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7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命名了2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3个省级非遗传承传习基地,传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复制”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潜力和明显优势所在。
“我们还会组织一批传承人参加山东非遗博览会,西博会等一些大型展会,促进交流,同时宣传我们四川非遗传承人。”林彤表示,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四川省文化厅在项目推荐、奖项评选、外出考察交流等方面都会给传承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和照顾。
“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保护非遗传承人就是保护非遗文化。他们,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