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新闻栏目

临夏盆地发现已知最大麂类化石 距今800万年[图]

发布时间: 2015-01-29 09:28:02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刘欢  |  责任编辑: 董宁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颅长约为小麂(音jǐ)的1倍,鹿角柄长且粗壮,主枝向后向内弯曲……记者日前从中科院获悉,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素宽博士在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个真角鹿新种——大真角鹿。这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麂类动物,其年龄距今约800万年前。

真角鹿最初由斯特林根据发现于德国斯坦海姆地点的鹿化石所命名。在中国也曾报道过真角鹿的一些化石,但均为一些脱落的鹿角及牙齿,大多不完整,且没有与鹿角相连的头骨发现。

此次发现的这种大型麂类的角在临夏盆地也很少见,幸运的是,最近在盆地内的野外调查中发现的一对角的角柄基部虽然受损,但仍然保留着清楚的断茬接面,可以与同一地点发现的头骨上的断茬接面相吻合,使角的长度及其与头骨的位置关系得以真实地保留。

在有角鹿类化石,特别是早期鹿类化石的研究历史中,最令古生物学家烦恼的就是头骨与角的分离。鹿类在开始演化出角的初始阶段,其角的结构和形态,例如角环的有无、角柄的长短和断面的形态、角在头骨上的着生位置及方向等,在不同的演化支系中变化很大。早期单纯根据角所建立的许多鹿类的属、种都有复杂多变的分类历史,而这类问题的最终解决大多要靠带角头骨的发现而完成。(记者刘欢)

 
2014年终策划——中国故事·我的2014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