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第三期青年作曲家计划于2014年2月正式启动,在经过了历时近两年的征稿、评选、作品展演后,即将于12月8日迎来终评音乐会。12月7日下午,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青年作曲家计划组委会主任韦兰芬携10位中外资深音乐家组成的评审团队共同出席了新闻发布会。12月9日上午11时,青年作曲家计划研讨会也将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举行。
“艺术公益事业”引强劲回响,海内外年轻人“回家”圆梦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扶持中国音乐创作的新生力量,发掘力推优秀的严肃音乐作品,对于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长期有效的委约创作机制,亦是打造中国作曲界美好未来的稳固基石。怀着这个愿景,早在2010年,国家大剧院就与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共同策划推出了“青年作曲家计划”,以持续面向全世界华人青年作曲家征集遴选管弦乐作品的方式,来寻找优秀的严肃音乐作品,挖掘中国音乐界的年轻翘楚。2011年,首期青年作曲家计划打响了头炮,从此,这项帮助青年作曲人才放飞梦想的“艺术公益事业”便延续了下来。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同类计划的最大亮点是,在作品征集的同时,国家大剧院还邀请国内优秀职业院团,为优秀作品免费组织面向社会的演出,让年轻作曲者能够听到自己的作品“发声”。这不仅为一大批怀揣艺术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挥洒才华的舞台,也帮助他们在作曲之路上建立信心,积累经验,看到希望,从而激励越来越多“散落”在海内外的年轻人“回家”实现作曲梦想。
在首期青年作曲家计划中获得首奖的杜薇曾将该计划比作“如来神掌”,将自己推到了一直想去的地方。而这也是五年来不断涌现的优秀作曲人才的共同心声。事实上,不少在该计划中崭露头角的青年作曲家,已经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上施展了他们的才华,让世界聆听到了中国严肃音乐届的“好声音”。除已受到业界颇多关注与赞誉的杜薇外,第二期获奖的年轻作曲家肖瀛、叶彦辰也获得了与英国格拉摩根峡谷音乐节合作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期入围终评的青年作曲家蔡东真,现任国家大剧院驻院作曲家,已为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样式雷》创作了配乐,并为国家大剧院八重奏“量身定制”了多首作品。与此同时,前两期计划中获奖的六位作曲家,亦接到了国家大剧院的新作品委约邀请。据悉,诸多参与该计划的青年作曲家也将被邀请加盟到国家大剧院小歌剧、室内乐等的创作中。
根据国家大剧院提供的数据,青年作曲家计划已成功举办了28场新作品展演,3场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吸引了34000逾人次走进音乐厅观看演出。与此同时,该计划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音乐机构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参与到本计划中的国内外音乐机构包括了贵阳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广播电台、英国格拉摩根峡谷现代音乐节、德国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等。
国家大剧院携手中外豪华评审阵容,共举中国音乐美好明天
在第三期计划为期7个月的展演过后,经国家大剧院与评审专家的又一轮慎重评选,六部作品拿到了终评音乐会的“入场券”。根据抽签取得的演出顺序,这六部作品分别是法国里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李萌能的《彼岸花》、中央音乐学院商佩雷的《八仙》、中国音乐学院何巍的《夜曲》、西蒙菲沙大学杨筱琳的《漫漫山谷间》、上海音乐学院蔺锡鹏的《绿林中的杜鹃》、四川音乐学院张志亮的《云佩》。
终评音乐会中,国家大剧院邀请了10位国内外资深音乐家共同组成强大评审阵容,分别是青年作曲家计划首席评委陈其钢、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及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桂冠指挥陈佐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谭利华、上海音乐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荷兰新乐团总监若埃尔•彭斯、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雅尔维、著名单簧管演奏家及指挥家保罗•梅耶、法国国家广播电台指定评委,作曲家菲利普•舍勒、瑞典室内管弦乐团艺术总监格雷戈尔•祖比奇。
其中,双簧管演奏家格雷戈尔•祖比奇是首度加盟该计划,对于这项中国举办的新作品计划他表现出很高的期待。而致力于挖掘并弘扬新音乐创作的荷兰作曲家若埃尔•彭斯,多年来则为中国作曲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访问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结识了不少中国新生代作曲家。1991年,他的荷兰新音乐团在荷兰举办了中国曲目的专场音乐会,此举亦标志着中国新音乐在西方的突破性迈进。此次已是若埃尔•彭斯第三次在本计划中担任评委,他认为,这项活动无论对于作曲者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还是对于音乐机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创作机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乐队的交流和互动对青年作曲家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经历,在荷兰虽然也有类似于“工作坊”形式与作曲家长期沟通的机制,但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无论从规模到投入都是无与伦比的。此外,法国作曲家菲利普•舍勒也对中国作曲界的发展表达了极大信心,“多年来,我听到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作品,在我举办的大师班、音乐会里,中国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呈现出来的高品质,以及其中的中国现代音乐元素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这是我第二次参与青年作曲家计划的评审工作,当我听到本期的作品时,我可以深深感受到,这些年轻的中国作曲家是如何‘敞开’自己,将交响乐世界里的不同语言和风格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的。音乐的美不分国界,我认为‘分享’与‘包容’是青年作曲家计划的精神。”
对于再次迎来终评音乐会,作为首席评委的陈其钢同样倍感欣慰。他认为,“青年作曲家计划是中国管弦乐音乐创作的基础工程,它的宗旨绝不仅仅是出一两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在遴选和演奏的过程中给年轻人创造聆听自己的机会。通过这个工程,让年轻作曲家建立经验,引发思考,磨炼意志,开拓未来。”青年作曲家计划诞生五年来,正如有些作曲学子所说,它逐渐变成了“中国青年作曲事业的标志和他们心中的梦”,而这也正是国家大剧院在初建这个计划时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