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达中和妻子李小会在自家翻新的房子前合影,这个春节,他们将在修茸一新的房子里过新年。新华网 李相博 摄
猴年新春将至,重庆市南部綦江区48岁的聋人村民彭达中,虽然听不到声音,无法说话,但憨实的脸上洋溢出的笑容,却将其喜悦之情展露无遗。
在这个春节,已经脱贫的彭达中,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住进已翻新加固的房子。这些,都得益于重庆市目前正在推进的扶贫攻坚工作。
綦江区地处云贵高原结合部、大娄山脉余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状况较严峻。经过2009-2013年的扶贫开发,綦江区仍有25个贫困村,6950户22904名贫困人口。这在重庆市15个非重点贫困区县中贫困面最广、程度最深、任务最重。
彭达中一家,便是其中一户。
48岁的彭达中,由于10来岁时一次生病,失去听力,最终导致语言能力退化。由于长期患病,家有读书的孩子,又无一技之长,缺乏固定收入,长期处于贫困阶段,生活条件一直比较艰苦。家中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遇到雨天,更显窘困。
如何让包括彭达中在内的贫困人口彻底脱离贫困,成为一个亟需破解的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綦江区首先对6950户、22904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入户摸底。扶贫不搞瞎扶贫,在2015年动态调整中,178户不符合贫困标准的人员被清理。
同时,綦江区将交通、水利、高山生态搬迁、农综开发、乡村旅游等15个方面的政策、项目、资金进行综合统筹调度。这样一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价值最大化。其次,则是摸索出帮扶长效机制,将以往简单粗放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根治病灶的“造血”式扶贫。
就如彭达中所在的隆盛镇振兴村,结合目前城里人喜欢周末外出游玩以及綦江紧邻重庆主城区地理位置,大力推动农旅发展,引进城市资本,争取到镇星农业、优品农业等五家以特色农果为主的农业企业落户。一方面可以常年解决该村劳动力200至350人。目前,彭达中仅到落户企业打散工一项,每年便可收入一万五千元以上。
另一方面,落户企业还帮扶当地17户建卡贫困户,向他们免费提供苗种,发展35亩精、优、特经济果林,如五月脆桃子、安哥诺李子、瑖溪蜜柚、塔罗科血橙等。在错开收获季节的同时,也提前规避大量种植同一品种,丰收季节产量过剩造成价格过低的风险。在自家的地里,彭达中便在帮扶人员彭达刚和方志洪的协助下,种了一亩青李。
考虑到如今乡村“土家禽”日渐受欢迎,以及彭达中屋后有小池塘的优势,彭达刚和方志洪助其购买鸭苗两次各40只,进行家禽养殖尝试。针对村民种养殖技术匮乏,自学能力较差的现状,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以及綦江区农委的技术专家,充分利用田间学校,为村民进行专业培训和实地指导。
在帮助彭达中解决“生财之道”的同时,当地政府和彭达刚方志洪也努力帮其改善生活条件。在去年年末,争取到6.5万元的改造资金,对彭达中的危旧房进行加固翻新,让他和家人能有一个温暖的家。
在解决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后,綦江区也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不仅投入892.5万元用于教育扶贫,惠及彭达中女儿彭双双在内的5720名贫困学生,保证他们不因贫辍学,家里也不会因学返贫;而且还出资为6950户贫困户购买意外伤害小额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同时为贫困户办理扶贫救助医疗卡,享受就医绿色通道。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2015年彭达中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962元。在新年来临之前,綦江区2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6950户22904人实现“越线”。
在取得脱贫成果的同时,当地政府也采取多项措施,巩固脱贫户的“造血”功能,以防止“短期脱贫又返贫”现象。
“对彭达中的帮扶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方志洪说道,同样,对于其他脱贫户,也将保持扶贫力度不减,队伍不散,工作不放松。“扶上马再送一程”,隆盛镇副镇长张奇如是说道。(新华网 李元元 李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