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17日酒泉讯(记者 张若梦 牛博 通讯员 王艳梅)
“别人都说我有眼光。”提起丈夫王洪志,女军官姚聪颖一脸幸福和自豪。
作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零号指挥员,王洪志备受媒体瞩目。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五位零号指挥员,硕士学历,高大帅气,荣立过二等功,获得载人交汇对接贡献奖章,部委级科技成果10多项。
夫妻俩一个内向沉稳,一个活泼开朗。
“别看王洪志平时不爱说话,可心细得很。有一次我们室的年轻人骑自行车去春游,碰到一个小陡坡,他伸手从后面帮我推了一下,我心里就记住了他。”
南方冬天冷,姚聪颖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没有回家探亲,打算夏天着一身清爽的戎装去看爸妈。没想到当时在外出差的王洪志也没有回家过年,而是从上海“硬”坐几千里赶回了戈壁滩。当时,有老乡要给姚聪颖介绍对象,室领导急了,特意找她谈话:“你知道王洪志为什么要回来?” 姚聪颖的脸一下子红了。
尽管心知肚明,姚聪颖还是决定考验一下对方。王洪志身高1.81米,自己才1.56米,于是,她问:“你是我们室个子最高的,我是最矮的,别人说我们走在一起反差太大了!”
“只要我们自己感觉好就行!” 王洪志的答复令她心甜如蜜。
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的王洪志,学地质专业,却被分配从事火箭推进剂加注工作。隔行如隔山。看不懂图纸,他就借来与加注有关的图书资料,从推进剂的性质、火箭加注原理等基础知识入手,一点一点地“啃”。他把别人休息、娱乐的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
载人航天发射场加注系统全部要实现自动化,为了尽快编制自动化加注软件,王洪志被选派到上海某研究所参加可编程控制软件开发技术培训。随机的技术资料有两米多厚,全是英文。即使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志,也感到发怵。
为了听懂和消化培训内容,他白天听教员讲课,夜里上机实习,每天都要在教室和机房呆十几个小时,记了厚厚的两大本笔记,翻破了一本计算机专业词典。直到一个多月的学习结束,他连到上海市中心的路怎么走都不知道。培训中心的教员曾感慨地对发射中心领导说:“你们有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凭着特有的挤劲和钻劲,王洪志很快从一个“门外汉”逐步变成了加注专业技术骨干,先后完成了加注供气系统远控操作站监控软件、加注控制软件、网络通信软件的设计和编写工作。
推进剂加注是一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一天晚上,神色疲惫的王洪志从发射场回来,告诉妻子,他们做废气处理试验时,意外发生爆炸,一名战士刚才还活蹦乱跳的,突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送到医院一检查,原来双腿骨折了。那晚,姚聪颖尽做恶梦,在梦中竟哭出声来,醒来后,她用双手把躺在身边的丈夫从头到脚摸了个遍,王洪志不解地问:“你咋啦?”“我梦见你被炸伤了,到处是鲜血。”
此后,王洪志再也不对姚聪颖提起工作上的事,他不想让妻子担惊受怕。
一晃20年过去了,王洪志主持编写的这套软件源源不断地为10艘飞船、1次天宫飞行器和数十次卫星发射任务输送着“血液”,从未因软件问题影响过加注,并在今年完成使命,光荣退役。
为了做到“胸有成竹”,王洪志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在发射场。今年,为了迎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场启动的40余个建设改造项目他个个参与其中,数千台地面设施设备他如数家珍。
姚聪颖从事火箭外安测试工作,主要是给上箭产品发“合格证”,这可来不得丝毫含糊。因为最忙的时候,她要负责6台单机的测试。一旦别的单机出现故障,所有设备要一齐加电,陪着加班。庆幸的是,在“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中,她负责的单机从来没出毛病。任务紧张的时候,夫妻俩好几天都见不上一面。
测试环境有微波幅射,初上岗时,姚聪颖觉得心慌气短,眼睛酸胀酸胀的,不久,头发也一络络地掉。“不过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姚聪颖说得轻描淡写。
每次飞船转场后,她必须到塔架下的测试间观察箭上状态,测试间没有空调,冬天像“冰窖”,夏天像“蒸笼”,直到射前30分钟才能撤离。“神舟”四号遇上了罕见的低温天气,可谓滴水成冰,姚聪颖的手脚都冻僵了,一边哈气一边坚持测试。
活泼开朗的姚聪颖也有伤心事。“怀第一个孩子时,我们准备了好多漂亮的宝宝装,取了好几个名字,日夜盼着可爱的小宝宝能够快乐地来到人间,没想到临近分娩时,孩子因缺氧窒息不幸夭折了。”这个匆匆降临又匆匆离世的男孩成了夫妻俩永远的痛。
姚聪颖为此不知伤心地哭过多少次,每当她忧郁难过的时候,王洪志就会找出一些诗歌和散文念给她听:“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夫妻俩现在有个可爱的女儿,是1999年在河北老家出生的。当时王洪志正在执行“神舟”一号任务,女儿出生时都没能回到妻子身边照顾。
问及是否觉得委屈?姚聪颖却说:“一点也不,我们心中有对方,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一路上有你,苦一点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