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用数据打仗的“电磁战士”——记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

发布时间: 2015-07-13 15:18:3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裴希婷 吴旭 李强 张能华 郝嘉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技术人员赴海军某部,开展用频装备频谱参数核查和电磁环境采集。摄影  宋吉河



在总参谋部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有一群“能人”,他们能驱散“电磁迷雾”,让复杂电磁环境变得不再“复杂”,也能运用仿真技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频谱变得可见、可控、可用。成立4年来,该室搭建了全军第一家频管数字仿真平台,推动我军电磁频谱“兵棋系统”从无到有,实现我军频管仿真手段的跨越。

即使干不成,也给后人趟趟路

许多军事专家预言:“未来战争,谁善于控制、驾驭和运用电磁频谱,谁就能赢得战场主动权。”但是,残酷的现实摆在中国军队面前:当时,我军对信息化作战条件下武器装备作战用频推演,既没有可靠的技术手段,更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

坐观风云只能欣赏别人的精彩,瞻前顾后必将丧失发展良机。2011年,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成立了仿真室。一直密切关注频谱管理技术动向的高级工程师肖凯宁和同事们,朝着电磁空间新领域发起了冲锋。

那一年,肖凯宁与团队成员起早贪黑搞论证,一砖一瓦搞建设,推动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电磁频谱特性综合测试分析平台,奠定了频管仿真的硬件基础,迈出了我军频管仿真手段建设关键性的第一步。

“这个平台就像CT扫描仪一样,可以对用频武器装备的频谱参数等几十项指标进行精细‘体检’,解决了长期以来频谱特性测不准、测不全的问题”,中心副主任姜华说。这一开创性的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此时,肖凯宁和他的团队并不是陶醉其中,而是看到了更深的隐忧——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涉及多类用频武器系统,难以实现“CT扫描”。

“能不能把三军用频武器装备的电磁频谱特性像‘拔丝抽茧’一样‘提取’出来,放在计算机上,运用数字仿真技术进行用频模拟推演呢?”一个全新而大胆的设想在肖凯宁的脑海里酝酿发酵。

面对担心疑虑,课题组长肖凯宁义无反顾地说,即使干不成,也可以给后人趟趟路!就这样,57岁的仿真技术“新手”肖凯宁带着5名跨专业的“80后”研究生,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论证研究。谁又能想象到,这个“阵容”已经是中心党委所能提供的最强人才支持。

隔行如隔山的他们,从频管数字仿真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朱日和训练基地等几十个不同类型单位学习调研。经过3年多的艰辛探索,终于将数字仿真技术引入频管分析领域,将大量典型主战装备用频特性“数字化”,成功地把成体系的武器装备“装”进了方寸荧屏,初步搭建了全军第一家频管数字仿真平台,推动我军频管仿真手段实现了第二次跨越。

在“第二跨”基础上,他们又搭建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军电磁频谱版的“兵棋”推演系统。

面对事关我军高精尖武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效能整体发挥的重大课题,工程师鄢余武等人借助用频“兵棋”系统技术成果,为某部队打造出一套用频支持仿真软件。利用这个软件,该部队各个作战阶段用频计划,不仅能动态推演,变“经验打仗”为“精准打仗”,而且各种装备也由频谱这个“血脉神经”的畅通而攥指成拳。

闯关夺隘的仿真室团队没有止步。近年来,为了推动频管仿真更加准确可信、更加贴近实战,他们又瞄准技术前沿,向频管仿真的下一个高地——半实物频管仿真系统发起了新的冲锋,力求充分发挥数字仿真和实装检测技术“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优势,努力实现我军频管仿真手段的第三次跨越。

1   2   3   4   下一页  


 
标题图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