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用数据打仗的“电磁战士”——记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仿真室

发布时间: 2015-07-13 15:18:3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裴希婷 吴旭 李强 张能华 郝嘉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仿真室科研团队以服务建设、保障打赢为第一追求,视使命高于天、干事业勇争先。摄影 宋吉河



两难抉择中探寻“鱼”与“熊掌”兼得

“神十”安全回家了!

2013年6月26日8时7分许,当“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按照预定方案,在位于内蒙古的主着陆场成功着陆时,仿真室工程师贾立印兴奋不已。飞船返回舱能成功着陆,也有他和仿真室战友们幕后的付出。

2013年6月8日,“神十”发射在即,控制中心却突然传来“险情”,安装在控制中心大楼楼顶、负责接收“神十”主、副着陆场搜救直升机定位信号的北斗导航系统,被不明信号侵占干扰,信息无法回传。

“天地大道”被“堵塞”,着陆场搜救直升机将失去北斗系统的定位支持,如果不能迅速找到“神十”返回舱,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距离飞船发射窗口期仅剩3天,距离飞船预定返回时间只有18天。

仿真室临危受命,指派工程师贾立印带上设备,急赴事发地域。经过耐心搜索,他们发现了几个可疑信号,但由于时无时有、时强时弱,一时仍然无法锁定目标。

“蹲守!”贾立印冷静地决定。盛夏六月,骄阳似火;汗流如雨,尽湿衣背。贾立印不停地擦着汗水,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仪表,生怕错过一个捕捉时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和控制中心技术人员从上午到深夜,连续在楼顶蹲守14小时,一边监控,一边进行数据仿真分析,终于确定了干扰信号来源,并成功进行规避。

那年7月,某新型导弹试射在即,但负责监控导弹发射阶段飞行轨迹的测控雷达突然“失明”,总部指示迅速排查。

赵华维等4位工程师星夜兼程赶到事发地域。开机,筛查,定位……十几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在距离雷达30多公里一个县城的体育馆楼顶,“逮”住了第一个干扰源。次日,另外2个分散在方圆几十公里内的干扰源,也相继被排除。

2012年,我国在东部沿海启动大型风电场建设项目,但风电场占地面积广,风电机尺寸大,对周边电磁环境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对雷达装备的探测性能会产生潜在影响,容易引发军情误判错判。

海军有关部门专程来到频管中心,寻求破解良策。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仿真室工程师吴彪站了出来,带队4次赴现地实测,运用电磁仿真技术进行精细化分析,拿出了全军第一份相关评估报告,为3个大型风电场精准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批利国利民的风电场项目顺利上马。

事非经过不知难。仿真室官兵常常在“一边攸关国家安全,一边攸关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中,探寻着军民深度融合之道,努力让“鱼”和“熊掌”兼得。

2012年5月,国家级科研专项民航空地宽带通信系统取得重大突破,一旦投入使用,在飞机上自由地打电话、视频聊天将成为现实。但有关部门审核时发现,一旦空地宽带通信系统投入使用,不仅与军用系统相互干扰,还直接对国土防空和飞行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工程师张雷鸣、简盈等人组成的课题组,白天在机场、实验室开展测试,晚上挑灯夜战论证分析,大脑里每天都是“暴风骤雨”,终于使难题迎刃而解。他们乘胜前进,先后突破了搭建实测环境不易、高速跳频信号用频兼容分析难等10多项关键技术,为民航空地宽带通信系统与军用系统共享共用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标题图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