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12】库布其沙漠精准扶贫案例调查——沙漠家园(上)

发布时间: 2017-06-05 07:07:2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杨佳 | 责任编辑: 赵娜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曾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在那里,记者用镜头拍摄了一群治沙种树的人,讲述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绿色家园并摆脱贫困的故事。
 

画面右侧这位美国人叫乔治斯坦梅茨(George Steinmetz),他是享誉世界的探索摄影师,去过了全世界绝大多数沙漠,专注于沙漠题材,绝大多数为航拍。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撰稿人,他曾有40多篇报道被登载,其中有3张被作为封面图。如今,乔治斯坦梅茨将目光聚焦在中国这片正在变绿的沙漠——库布其,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去年他乘动力滑翔伞拍摄的组照吸引了数百万海外网友的点赞和评论。显然他没有拍过瘾,如今又回到了库布其,对于乔治斯坦梅茨来说,库布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有着更多的绿色。他说,“其它地方的沙漠,绿色都在与沙丘抗争,而在库布其,绿色已经取得胜利。”中国网杨佳 摄影报道

这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过去曾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每年的地球日,库布其沙漠都会举行植树公益活动。在第48个世界地球日的时候,以库布其沙漠为主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等地区为分会场,近2万人共同参加了大型植树公益活动。各地共同栽植包括云杉、胡杨、樟子松、旱柳、甘草等40万株树苗。中国网杨佳 摄影报道

在库布其沙漠,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熟练地抄起铁锹,几铲下去,便将沙土挖出一个大坑,他将带有保水器的胡杨苗种了下去,将两桶水灌入保水器,再盖上沙土。扶着树苗,王文彪自豪地介绍着这项新投入使用的发明,这是亿利200多项治沙植树的新技术之一。说起植树,出生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王文彪已经坚持了29年。中国网杨佳 摄影报道

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新技术——保水器。保水器是由秸秆粉碎化浆后制成,形状像剖开的轮胎,槽内可最大限度的保持水分,两根细绳可利用虹吸原理将水缓慢导入树根部,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保水器本身材质可降解,兼具一定的固沙作用,一举多得。亿利人的聪明才智让治沙事业事半功倍。中国网杨佳 摄影报道

世代生活在库布其沙漠的人不能理解在沙漠中种树的行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离开这里。同为杭锦旗人的韩美飞从没想过自己会留在这里,而且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他现在是亿利集团首席科学家。1995年,他因工作调动,回到杭锦旗,与王文彪并肩作战。当时的他不明白为什么王文彪选择与大自然对抗,更不理解作为一家企业买沙地植树的行为。2000年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彻底改变了韩美飞的想法,坚定了他留在库布其沙漠的信念。中国网杨佳 摄影报道

说起治沙,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并无多少经验可以拿来就用。在亿利的200多项治沙植树技术中,其中就包括经过十多年实践检验的水冲植树法。顾名思义,水冲法就是用水冲沙植树。“这是一项很简单的技术”,作为发明团队成员之一的韩美飞这样评价。看似简单的植树方法,并不意味着发明过程的轻松和顺利。树苗多长,种下才不易被风沙吹倒?沙洞冲多深,才接近水源易成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才更有效率?植树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需要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才能摸索出来的。水冲法既解决了植树挖洞的问题,又解决了浇灌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种树的效率和树苗成活率。韩美飞讲,目前水冲法植树,树苗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为此集团还特别向技术发明团队发放了60万元的奖金以兹鼓励。值得注意的是,这项专利,亿利并没有攥在手中,而是敞开了胸怀向所有有需要的地区免费推广。当然,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合这项技术,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技术调整。中国网杨佳 摄影报道

除了水冲法外还有干钻法,同样具有效率高,栽的深,树苗接近湿润的土壤,成活率高的优势。这种方法适用在水源不便的地区。中国网 杨佳摄影报道

杭锦旗人喜欢这些树,不仅是因为种树的收入支撑着他们的生活,更是因为种下的这些植物一点点的改变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的自然面貌。如今扬沙天气已经变得稀少,几百公里外首都北京的沙尘天气也因此偃旗息鼓。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独贵塔拉镇新区41岁的张喜飞站在沙地上,手握着铁锹,瞩目远方。他和小组几位成员一起种植胡杨、沙柏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植物。“实际上是亿利在养活着我们”,张喜飞这样描述。种树小组的几位成员同样满怀着感激的心。过去的十年,张喜飞一直做着这样的工作。他家中的几亩田地已经流转出去,除了每年田地流转补贴外,其余大部分收入都来自种树以及后期的看管维护工作。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如今张喜飞第一批种下去的树苗已经有30厘米粗。与刚刚种下树苗时的沙土环境不同,30厘米直径的树林地带的土壤已经变得相对稳定,表面已经形成一层富含腐殖质层,适合低矮的植被生长。野鸡、野兔、狐狸开始渐渐的出现在杭锦旗人的视野当中,无声的告诉人们,在这茫茫的荒漠中,一个自然循环的生态圈正逐渐形成并运转起来。中国网杨佳 摄影报道

这里不光是种树,还种植甘草。与种树相比,种植甘草可以有更直接的经济效益。67岁的任祥老人依旧在沙漠中发挥着“光合作用”。他是一名甘草种植的技术员,他讲自己做了一辈子的甘草工作。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任祥讲,选择种植甘草并非偶然。甘草适宜生长在砂质土壤,适应干旱的荒漠草原气候。杭锦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甘草产区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隋唐时期,杭锦旗巴音乌素的西北沟一带就有“甘草城”之美称。更关键的是,甘草属豆科植物,其根部共生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生长过程中可以有效改良土壤。老人讲,历史上甘草全靠野生采挖,由于不注意合理利用、保护和发展,导致甘草资源大量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又影响了甘草行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甘草资源保护计划的开展,他所在杭锦旗药材公司攻破了技术难题,研发出了人工培育的技术,现在才可能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沙地上,吉格郎夫妇一前一后的在机械挖出的沟壑中填埋甘草苗。他们正在给同村人帮忙种植甘草,过两天就轮到机械耕种他们家的30亩沙地,同样其他村民也会去给他们帮忙。吉格郎家里还有8亩土地,比这些沙地肥沃一些。去年种了玉米和向日葵。玉米和秸秆都用来养羊,向日葵则让不少家庭都亏了钱,原因是去年低迷的收购价格,不到往常的一半。为了减少农牧民收入降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亿利向吉格郎家这样的贫困户提供30亩沙地,并提供灌溉设施,技术指导,以及甘草种苗。吉格郎夫妇所要做的就是,定期去田间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等看管维护。待到两、三年甘草成材时,企业负责回收,收入按照企业和贫困户2︰8进行分配。亿利希望以“企业+农户”的形式,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解决脱贫问题创造条件,并推动甘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地人喜欢用这首诗将人们带回到过去的库布其。如今的杭锦旗依旧保留着饲养牛羊的传统。对于杭锦淖尔村的苏成永一家来说,养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羊圈里的60只羊是他们全家一年主要的收入来源。夫妇二人因病,无法外出打工,2015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户。去年,当地政府为他们送去了10只母羊,在此基础上,亿利也为当地贫困户每户提供母羊10只,并配发放一只种公羊。苏成永讲,饲养的羊品种很关键,新生的小羊几个月能出栏关键就看种羊。苏成永还利用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又购入了40只羊。这些羊是他的希望,也是当地人步入小康的希望。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沙漠的边缘并不适合牧羊,因为羊会啃食植物根茎,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杭锦旗政府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杭锦淖尔村不远的田地上,种着一大片绿色的苜蓿,这是优质的畜牧饲料。中国网杨佳 摄影报道

侯马庄是杭锦旗羚丰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站在一大片绿莹莹的土地上,挥着手臂在空中画了一圈说,这一片就是他承包的5000亩土地。拿到这块地后,他雇人用推土机推平了沙地,又从山脚运来了土壤,才有了现在的模样。远处喷灌系统绕着机井在土地上划着圆圈,慢到看不清它在转,走近了才看得清喷灌。这一套设备价值60多万,能浇200多亩地。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喷灌设备加上平整运土的费用,这片土地总共投入了4000万元资金。侯马庄讲,这钱投的值,这5000亩土地只需要3个人就可以维护。这里种出来的苜蓿草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能达到21%,比普通苜蓿高3%左右。而且苜蓿还有个优势,就是一年播种,可收获八年。侯马庄的合作社不仅有种植基地,还有饲料加工厂、肉羊养殖繁育基地和肉联厂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在企业和政府的大力推介下,当地羊肉产品逐步销往全国。随着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产品价格、附加值年年提高。像侯马庄的合作社一样的企业并非单打独斗,采用“合作养羊”、“担保贴息购羊”、“协议收羊”、“租赁草牧场”等方式与当地散养户、农牧民一起致富奔小康。中国网 杨佳 摄影报道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