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56】捕参人的生死浮潜

发布时间: 2018-02-22 10:17:5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陈亮 | 责任编辑: 杨佳

“海猛子”是我国东北部沿海地区渔民对捕采海参人的俗称。通常他们穿着厚重防护服潜入海中捞参,浅处有两三米,深则十几米。对他们而言,那可能是生与死的距离……
 

12月23日,辽宁大连长海县广鹿岛南部,“海猛子”宁海脱去橡胶连体下水衣。他们穿着厚重的棉衣裤,套上橡胶连体衣,戴上橡胶质潜水衣帽,背上氧气瓶,系上30公斤的腰铅,胸前挂上装海参用的网兜,潜入海中捞参。他们工作的区域浅处有两三米,深则十几米。在那里,他们要独自面对冰凉的海水以及不可预知的危险。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在海面之下数米,便是昏暗的世界,若是赶上风平浪静的好天气,能见度有五六米,若是海水被风浪搅浑,就只能看清前方半米的区域。即便是在不停地游动,还有厚重的棉衣,寒冷还是会很快传遍全身。不仅如此,在水下偶尔还会被废弃的渔网缠住,来回穿梭的暗流时常在身边游荡,但最难忍受的还是水压,让人感觉头发昏发胀,感觉眼睛、耳朵像鼓起来一样,有时还会鼻孔出血。“海猛子”是我国东北部沿海地区渔民对捕采海参人的俗称。他们平日是打工者、农民,捕参季穿上潜水服便是“海猛子”,在捕参获得丰厚的收入后,再回归原来的身份。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海猛子”在水下采集海参。海参在海底蠕动觅食,密集之处,一两平方米的范围就能有三五十个;松散之处,隔一两米也难发现几个。他们海底作业会持续两三个小时,偶尔也会上船歇息一会儿,直到筐子填满海参,舢板船才会返回码头。海参随即被称重记录。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海猛子”下水作业。五六米长的小舢板船载上两人或三人、空气压缩机、写有编号的塑料筐驶往既定海区,一人始终在船上,负责看管空气压缩机、接海参,另一人或两人就是“海猛子”。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海猛子”下潜。海水中每下潜10米,压力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在深水中,人体承受着远大于陆地气压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中,快速上浮时,压力减小,血液中容易形成危险的气泡,造成减压病。治疗减压病需要进行高压舱治疗。治疗过程中舱内逐渐加压,使形成的气泡压缩,重新溶解于血液和组织中,受损组织的血循环和供氧恢复正常。加压后逐渐减压,直到恢复正常气压,让残余的气体经过一段时间慢慢从身体排除。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12月的大连数九寒天,在水下作业了30 分钟的“海猛子”张健浮出水面,满脸通红。这一季捕捞,他赚了近10万元。“海猛子”每采捕一斤海参,公司给予一定的手工费。今年春季,公司给出的手工费是每斤1.6元至2元,根据采捕量不同而价格不等。由于地处海湾内,风浪小,海参采捕量大,经验丰富的“海猛子”每天可捕上千斤海参,这意味着他一个月的艰辛能赚取四五万元的收入。一般的“海猛子”,月收入也不会低于三万元。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海参养殖基地,工友正在卸海参,吃午饭的“海猛子”放下筷子转身过去帮忙。“海猛子”在水中每抓住一只海参,就放入胸前的网兜内,十几分钟到半小时,网兜就装满了海参,有三四十斤重。网兜一满,“海猛子”便浮出水面,把网兜交由船上的搭档,搭档把海参倒入塑料筐内,“海猛子”则再次潜回海底继续采捕作业。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新打捞上来的活海参,一桶50公斤。在采捕海参的季节里,除非遇上风浪大的恶劣天气,“海猛子”每天都要出海,在水下作业六七个小时。眼前一桶桶的海参,背后都是一个个“海猛子”在海中忙碌的身影。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12月28日,“海猛子”宁海在医院海潜科高压氧舱做减压治疗。由于违规潜水,他患上了减压病,头晕伴左上肢活动不灵。经过12小时的加压治疗,症状完全消除。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辽宁大连长海县广鹿岛,杨厚开车到海边散心。杨厚也曾是一名“海猛子”,10年前,他在水下40米作业时,经历过“九死一生”的危险。现在,有入行20多年的“海猛子“仍然难以忍受水压和气压间的变化。他们说,下水越深,水压越高,挤压的浑身难受。一上水面,肺里的空气就跟爆了似的,胀的难受。长时间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作业,“海猛子”们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了反应。“海猛子”周冰讲,近几年他经常感觉到肘关节、膝关节隐隐作痛,“类风湿呗,赶上阴天下雨的,这关节比天气预报都准。”图片作者:陈亮/视觉中国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