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保工程20年:天然林保护,功德无​量

发布时间: 2018-05-21 10:26:59 |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 作者: 刘蕾 | 责任编辑: 韩得尔

五溪山保护区杜鹃天然林

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诺大的礼堂里座无虚席,教室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此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台上发表演讲:“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一刻,来自中国的坚定、包容、自信、有担当的大国风度震撼了阿斯塔纳平静的秋天。

半年后的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以及东北、内蒙古等地实行了天保工程,效果是显著的。要研究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眼前会增加财政支出,也可能减少一点国内生产总值,但长远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掀起了全面发展的新高潮,“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

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推动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天保工程二十载建设之路做了实践探索。

1998年9月14日,甘肃迭部林业局率先在全省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对采伐工具进行登记造册、现场封存。

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

天然林 人类文明的绿色命脉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有原始林和次生林之分。原始林是未经开发利用、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次生林是经人为采伐、破坏后,天然恢复起来的森林。

我国天然林在我国的分布区域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处于基本保护状态的天然林,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尚未开发的林区等;二是零星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天然林;三是集中连片分布于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然林;四是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天然林。

我国现有天然林29.66亿亩,占全国林地面积的64%;蓄积量122.96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83%以上。天然林作为森林资源的主体,它的消长牵动着森林的兴衰,也预示着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

作为陆地上最典型、最多样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天然林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基地和营养来源,为动物提供了栖居场所和丰富的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林产品。成熟的天然林负氧离子含量比林外一般要高出几倍甚至几百倍,持续不断地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轻气候变化。森林碳库的主体是土壤碳库,而天然林土壤碳库远远优于人工林。

天然林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和经济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源。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命脉,人类文明就诞生在大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之间。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预知五谷,先占五木”,要想预料庄稼收成如何,先要看看森林长势如何,这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授予人们的生活常识。连“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唯独下令不可烧种树之书。公元121年,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编制完成,全书共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以木、艹、竹为部首的就有1060个。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爱树、种树、护树的情怀体现了先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理念,这份融合了天、地、人的三才之道,也正是中华文明存续至今的根基和精髓。

在人类历史上,凡是天然林葱郁的地方,必是一派水草丰美、农业丰产、经济文化繁荣的和谐盛景。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从蛮荒一路发展到工业文明,对森林的利用和破坏也一刻未停。

西周至秦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53%,到了南北朝时期,森林覆盖就已降至40%,黄河文明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走向衰落。

历史上,战争、开垦、滥伐等破坏行为,成为森林资源锐减的人祸。东汉初年,汉朝在林木茂盛的陇山伐木修路,运输兵员辎重,这种毁林行为一直延续到北魏,陇山几近秃山;明朝为抵御鞑靼瓦剌,把陕西榆林地区长城以外的广袤草场尽数烧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木材生产成为见效最快的支柱型产业。国内生产的木材绝大部分来自于天然林,每年从东北、西南、西北三大国有林区和华中、中南两大集体林区提供的木材约占全国木材总量的70%-80%,仅1997年全国商品材产量中的天然林就占到61%,国有林区135个森工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材中,天然林高达98%。

天然林资源大幅减少,森林质量不断下降,不但造成了国有林区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还最终导致了森林生态功能的逆循环——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栖息地消失逾半,水源涵养功能破坏严重,水资源危机日益逼近。

长江和黄河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上世纪90年代,这两大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5万平方公里,流入河流上中游的泥沙总量多达20多亿吨。其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初的56万平方公里,仅金沙江流域每年流入长江的泥沙就达2.6亿吨。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增多,不仅对葛洲坝、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造成威胁,同时出现了“小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现象。

1973年-1981年,黄河下游断流7次,断流时间最长20天,1997年共断流226天,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从1988年到1997年注入黄河的径流量减少了40亿立方米,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近百座城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1998年夏天,因连续强降雨,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爆发了全流域的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间接损失更是难以计数。

人类竭泽而渔的行为,终于换来了大自然的报复。


1   2   3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