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追梦人】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手术台上的假期

发布时间: 2019-03-12 09:07:2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杨佳 | 责任编辑: 杨佳

从西直门国二招宾馆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近10公里的路程,可能是陈静瑜在人代会期间走的最频繁走的一条路。这条路一头是江苏人大代表团的驻地,另一头是医院手术室。一头连着人大代表的职责,一头连着医生的天职。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陈静瑜的选择是,“如果有需要,我可以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
 

 

       3月11日上午10点22分,陈静瑜步入中日友好医院北区三楼的手术区的2号手术间,准备进行第一台单肺移植手术。这一天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唯一的代表休息日。图为手术中的陈静瑜(多次曝光)。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进入手术间,陈静瑜穿上了深绿的无菌服。陈静瑜讲,昨晚得到消息,北京有一个爱心捐赠的肺源,安排了今天的两台单肺手术。其中一位患者是肺纤维化晚期,得知可以进行肺移植手术的好消息,连夜乘高铁从老家赶来北京手术。早8点半,中日友好医院的肺移植团队就开始准备这两台手术。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肺移植团队还在切除患者的肺,陈静瑜开始“修肺”。修肺就是去掉肺源上的脂肪、黏膜等无用组织。通常一台肺移植手术会有三位护士、三位麻醉师、一位技术员以及四位外科大夫,最多时一个手术间内会有十几位医护人员同时忙碌着。今天,两台肺移植手术同时进行,肺移植手术团队分散在了两个手术间。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第一台移植手术在二号手术间进行。绿色的手术间里,各种仪器规律的鸣响。两台无影灯照射向手术台,陈静瑜目不转睛,双眼紧盯手术野。两台手术都是因为患者肺部纤维化,肺功能丧失严重,呼吸困难,情况危及生命。第一台手术,患者年龄不是很大,手术情况较好,大约1个小时完成了手术。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消毒清洁双手,陈静瑜转战1号手术间,继续第二台手术。另一个移植团队已经完成移植前的准备工作,此时2号手术间,肺移植团队继续完成后续工作。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患者家属在手术室门口坐立不安,无暇顾及窗外的春光,不时向一块不透明的玻璃探望,又转而探听门内的动静。12点半,一位患者的家属在门外开饭了。家人围坐一团,其中一位说,“等手术成功了,咱们得去喝一顿(酒)”。中国网 杨佳 摄影

       1号手术间里,手术不会因为午饭这样的事情而停顿片刻。第二台手术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患者年龄偏大,心衰很厉害。陈静瑜讲,肺移植的优势就是把没有功能的肺部切除,移植的肺增加了肺部功能,术后心脏氧合升高,进一步提升心脏的功能,让患者全身状况将逐步得到改善。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陈静瑜去年做了257例手术,占全国肺移植总量的63.7%。他做的最大肺移植患者85岁,最小的患者只有6岁。全球来看,这样的肺移植量也是领域内的佼佼者。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护士长告诉记者,一台肺移植手术中使用到的各种医疗器械有近百件。肺移植手术复杂程度可见一斑。中国网 杨佳 摄影

       第一台手术完成,患者被推出手术室,家属一下子围为了上去。第二台手术仍在进行中,这是陈静瑜在今年人代会期间第二次做肺移植手术。5日,在人代会开幕首日,下午小组会后他完成了一台双肺移植手术,手术一直持续到夜里23点半。中国网 杨佳 摄影

       陈静瑜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年,陈静瑜在这里完成了107例肺移植手术,中日友好医院也因此跻身世界八大肺移植中心行列。小时候,心灵手巧的陈静瑜志向却是成为一位画家、篆刻家。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陈静瑜走到手术室门口,向患者家属介绍了患者手术详细情况,最后表示手术很顺利。已经完成上千例肺移植手术的陈静瑜,术前已经对手术成功率有准确的把握。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手术后,陈静瑜在手术更衣室外简单的吃了碗粥。去年最多一次一天在中日友好医院做了4台手术,3个手术室轮番奋战十几个小时。经常几个小时都没办法下手术台,手术下来最需要的就是补充水分。陈静瑜喜欢喝粥,既有水分也有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日常的陈静瑜总是离不开手机。里面连接着从患者到取肺到手术的整个工作链条,离不开也断不掉。走出手术室很久,陈静瑜才抬头望望周围的蓝天阳光花草,感叹“今天天气真好!”。中国网 杨佳 摄影

       2点多,陈静瑜走出中日友好医院,拦上了一辆出租车。他还有一小段时间,享受一下人代会期间短暂的假期。陈静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很享受手术,但如果老了手抖了,我就不做手术,去画画了”。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