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马恒燕:为了山区孩子的那堂“云中课”

发布时间: 2020-05-28 10:25:52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 郑亮

图为5月21日,来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马恒燕在北京参加其所在代表团的全体会议。 中新社发 左鸣远 摄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连起屏幕两端的“网课”……近期,线上教育成为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常态,不少老师也因应新形势迅速变成“云上高手”。然而对宁夏银川二十一小学校长马恒燕来说,线上教育是她关注已久的老话题。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恒燕长期致力于搭建属于山区孩子的“云中课堂”,推动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山区孩子“一步”走进城市里的教室。

“我们是一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请你把我们小小的梦想带到太空吧。我们梦想有一天,让每一个地球人都能通过太空邮局听到我们的歌声。”2016年11月,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通过视频连线,朗读了宁夏中宁县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学生柯原写的一封公开信。这个女孩能走出大山与航天员对话,就是因为互联网。

资料图为2月25日,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兴源中心村,学生在家中通过电视收看空中课堂。 中新社记者 李佩珊 摄

在2018年全国两会的“代表通道”上,马恒燕诉说了用“互联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实现走出大山的愿景。之后,2018年7月,宁夏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

“我至今都忘不了第一节音乐课上,孩子们眼睛里闪现出来的光。”马恒燕告诉记者,在互联网介入之前,许多农村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并没有开设音乐、美术、实验等课程。“虽然隔着屏幕,孩子们听到网络那端奏起的乐曲,仍然难掩兴奋。”

当年,银川二十一小组织一批教师来到中宁县宽口井石油学校、永宁县原隆小学等结成帮扶对子,开始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之路。

资料图为2019年11月5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现场,同心职业学校通过视频与其进行点对点在线互动教学。 中新社记者 李佩珊 摄

马恒燕直言,“互联网+教育”推动了农村贫困地区“粉笔、教案、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向“宽带、视频、远程教学”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转变。“我们把录制好的音体美科学课线上推送给农村学校,线下进行教师轮岗交流,让师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曾有人问,作为西部地区首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份,“互联网+教育”还能给宁夏带来什么?马恒燕的履职路,则展示了这条新路子的成效。

这些年,“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宁夏教育的常态。

宁夏建成了中国首个集资源共享、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省级教育云平台,海量优质教育资源和普惠多元的教育服务,汇聚成信息的海洋、教学技术手段的“聚宝盆”;百兆以上网络宽带学校覆盖率从2018年初的25%提升到100%,其中46%的学校网络带宽已达到200兆以上……

空间、时间已不受限制,技术、情感也在不断实践中升温。以银川二十一小为例,该校通过集团化发展成立教育共同体,直接托管、联盟帮带14所学校。“受到‘点对点’帮扶的班级,在学区质量测查中比平行班最低成绩高出20.3分,学习质量有很大提升。”马恒燕说。

2020年,宁夏在疫情期间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空中课堂”。近800名教师通过一同备课、一同磨课、一同试讲、一同录课,录制覆盖义务教育全学段全学科的近3000节课程。这场不漏一人、无死角全覆盖的在线教育,也再一次检验了互联网+教育的成果。截至目前,“空中课堂”累计访问量已超过3亿人次,学生在线作业超过8500万份,开展在线考试超过28万次。

最初,互联网+教育是为了山区孩子的“云中课”;而今,“互联网+教育”为教育的未来发展赋予了更多可能性。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