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最美科技工作者”李玉:“蘑菇院士”的食用菌强国梦

发布时间: 2020-12-29 16:55:1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中国网 | 责任编辑: 郑亮

2020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到名字出现在“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榜上。他在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中深耕40余年,构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创立“菌类作物学”,并倡导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为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及菌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1978年,在吉林白城扎扎实实地奋斗了10年的李玉,成为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开始走上菌物研究拓荒之旅。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李玉团队深入全国所有省区开展菌物资源调查。先后获得1.2万份标本与菌株,其中仅黏菌就报道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发现并命名36个黏菌新种,成为中国为黏菌新种命名的第一人。2015年,李玉荣获中国菌物学会首届戴芳澜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受访者供图

几十年来,李玉院士在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挖掘了大量菌物资源,构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创立了“菌类作物学”。先后主持并带领团队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菌类工程研究项目如国家科技部、农业部、“973”、“863”、“94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过亿元,促进了菌物科学的发展及食用菌产业化升级。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曾经就有人问李玉:“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谁关心多一种少一种?就不能研究点让老百姓挣钱的事儿吗?”作为一名科学家,这样的质疑声更激发了他的家国情怀,推动他将科学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脚步。他不分昼夜搞科研、采标本、编撰学术著作。用30年的时间助推吉林蛟河成了木耳产业重镇;带领团队培育的新品种玉木耳,成为吉林洮南好田村稳固脱贫的幸福产业;帮助吉林汪清筹办了中国汪清第一届黑木耳节,协助汪清申请到黑木耳专项基金……可以说,李玉院士和他的团队见证了我国食用菌产业从简陋的地沟、菇棚,到花园式的基地;从传统的庭院式生产,到现代化的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受访者供图

为了更好的进行菌类研究,李玉和弟子们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短时间内在吉林农业大学设立了菌类作物自主设置博士授权学科和硕士授权学科。多年来,他累计培养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上百人,大部分已经成长为菌物产业的领军人才或骨干力量。2019年,李玉又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受访者供图

作为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院士在教育和科技战线辛勤耕耘了近60年。2012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他又一马当先冲在扶贫最前线,利用食用菌产业助力全国扶贫事业。受访者供图

李玉先后与全国40余个县签订扶贫合作协议,每年有260多天在河北阜平、安徽金寨、贵州铜仁等深度贫困县到一线工作。为了打通科技扶贫最后一公里,他率队在全国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包),带动上万农户依靠种植食用菌脱贫。截止目前,全国592个贫困县95%把食用菌作为主导扶贫产业。受访者供图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但“蘑菇院士”带领乡亲们的脱贫致富却没有停。李玉院士带领团队持续加大对全国食用菌产业的科技扶持力度,继续推广黑木耳、玉木耳轻简化栽培技术,扩大木耳栽培技术培训规模,改良传统栽培基质,推动农林废弃物循环发展,为木耳产业向智能化、轻简化、机械化发展,进一步强化科技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努力为木耳科技扶贫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受访者供图

“蘑菇院士”李玉不仅在国内食用菌领域发挥着大作用,更是将中国食用菌产业推向世界舞台。2014年应吉林省和商务部邀请,承担吉林援新疆、国家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合作联合实验室,推动食用菌产业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首次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食用菌品种8个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当年,人民日报还以“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蘑菇”为题做了报道。受访者供图

40年执着追梦,铸就了蘑菇科技成果转化的传奇。李玉院士率领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坚持走农科教、产学研和科技扶贫相结合的道路,用小蘑菇撑起大产业,在广阔的田野里放飞理想!因为在他心里始终揣着个梦想,就是让祖国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强国,让老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