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航天焊匠韩积冬:一路焊花一路歌

发布时间: 2021-11-19 16:51:5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佳

韩积冬,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焊接高级技师,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北京市优秀教练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封晓东摄影

中国网11月19日讯( 封晓东 王力杰)韩积冬,中国航天科工三院159厂焊接高级技师,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北京市优秀教练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2021年,在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冠。

18岁接触焊接工作,20岁进京闯荡。

师从国家级焊接大师王文华,是王文华眼中最有悟性的徒弟。

焊接过奥运场馆主火炬塔,焊接过无数产品的油箱和零部件,为大国重器安上“翅膀”装上“胃囊”。

他带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制造行业,也相继取得较好成绩——有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亚军、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季军、“匠心杯”第六名。

焊花里雕刻梦想,初心不改勇毅前行,一路焊花一路歌。

 

图为韩积冬在专注的焊接工件。封晓东摄影

从焊接“私塾”到航天铸剑

1980年,韩积冬出生在滕州一个普通农家。滕州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是有名的巧匠之乡。

韩积冬的小姨父便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焊接能手。小时候一放假,韩积冬就往小姨家跑,帮着干点零活儿,顺便学点手艺。众多的修理工具中,最吸引他的就是小姨父手里的那把焊枪。

18岁高中毕业,他选择留在了小姨父的修理铺帮忙。

小姨父看他是块儿料,就手把手教他焊接,还给了他三本书,让他学习。小姨父虽然是个农民,但是却是村里少有的高中生,肚子里有点儿墨水,他知道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更加入脑入心的道理。

为了培养他,小姨父放手让他干。最难焊的农机轴承,后来都交给他来焊。

就这样,他在小姨父的修理铺干了两年。这两年的“焊接私塾”为他的焊接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20岁来到北京,在北京打拼。恰逢首钢在通州西集建分公司招聘焊工,他自信自己能胜任,便前去应聘。

后来,因为业务突出,被选送至首钢技师学院学习,成为王文华大师工作室的一员。

然而,2011年,单位外迁人员随行,他选择留在了北京,进入了德国一家家族企业。

德国企业追求质量制胜、精益求精。这段工作经历,让他更加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也彻底改掉了他毛糙的毛病。

德企有其优越性,但是他始终在漂泊,没有归属感。

2017年,159厂随着生产任务的增加,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焊接人员需求。高层次人才求贤若渴,对于韩积冬这样的技术能手,厂里当即决定,引进!

航天企业的包容与共享,航天人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与他的气质正相融合。在这里,他成长得更快,也更加自信。

图为韩积冬(左)教授徒弟焊接技术。封晓东摄影

为国铸剑也为国育才

多年的积累,韩积冬对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等各种焊接手法都很娴熟,他能在工作中融会贯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2020年,159厂八分厂接到一项紧急任务,焊接不锈钢材料的产品,批量大,周期紧,焊接要求高,操作难度大。

厂里一贯用的是手工氩弧焊,很难保证按期完成。

韩积冬凭借在MIG焊(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方面丰富的经验,建议用MIG焊,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实现高质量焊接。

试!分厂借了一台MIG焊设备,韩积冬多次优化焊接参数,焊缝内部和外观质量均满足了设计要求。事实证明,工作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

厂里果断决定买两台MIG焊的机器,解决了项目难题,实现了产品按时保质批量交付。

从此后,在159厂乃至三院,MIG焊得到了成功推广与应用,在不锈钢材料的产品焊接中既保证了质量又提高了效率。

韩积冬不仅在技术上突出,他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人,也带着大家“走出去”。

他满怀期待也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国家技能人才很缺,北京的技校都很难招到北京学生,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我希望自己也能带出世界冠军。”

他的徒弟:159厂的焊工张浩在今年“匠心杯”比赛中获第六名、二院的吴昊在今年的航天科工集团技能大赛获第二名。

今年,他的大儿子中考,成绩还算理想,但是他没有继续读高中,而是选择读技校,学焊接,做一个像爸爸一样的技能工人。

儿子刚开始上实操课,非常积极,韩积冬也有些期待,晚上,却收到儿子发来的照片,手背被烫出了黄豆粒大的泡。

韩积冬看到后心疼啊,但是嘴上没说。

多年的焊接在韩积冬的身上也留下了数不清的烫伤,韩积冬的阻燃工作服上满是直径约5毫米左右的窟窿。

傍晚,整洁的电焊间里,焊花飞溅。

光束如同闪电刺破长空,焊花如同银河系的星光散落。透过光线,韩积冬和徒弟,两个人,一手拿焊枪,一手拿防护罩,将钳工拼好的连接件,用韩积冬改造后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枪,“吱吱……”4个点,转过来再焊4个点,不到10秒钟完成一个,这比改造前用焊条定位快约5倍。这个连接件可为大国重器安上翅膀。

图为韩积冬(左)教徒弟进行手工电弧焊焊接操作技巧。封晓东摄影

巧焊奥运火炬,展现大国制造技术

从2006年开始,韩积冬先后参加了国内外的多次焊接技术大赛。其中在2008年5月参加的首届北京•下萨克森(德国)职工国际对抗赛中最终获得了C02气体保护焊单项对抗第一名。同年7月与11月又先后参加了首钢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冶金建设行业第八届焊工技术比赛均获得个人总分第一名。11月又参加了第十三届北京市工业职业技能竞赛获第二名。2016年参加首届京津冀焊接比赛获得第二名,2017年又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焊接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一次次的比赛中,韩积冬更加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短板,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随着自己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参加比赛时,看到同行们,有的成了大国工匠、技术能手,我想,这样的目标我也是够得着的。”韩积冬说。

2008年,他负责了奥运场馆主火炬塔工程主体的全部焊接任务。由于工程全部采用钢管结构焊接,其中又有多种材质之间的焊接,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如果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工艺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期。韩积冬带领焊接小组的六名焊工,经过反复试验,利用CO2气体保护焊生产效率高、焊接变形小和焊缝成形好等优点顺利代替手工电弧焊的工艺,完成了所有碳钢的焊接。

在火炬塔顶端的不锈钢钢管焊接中,因高空作业很难达到氩弧焊的操作环境且氩弧焊生产效率低,无法满足生产工期。韩积冬琢磨了用焊条电弧焊代替氩弧焊的方法,奋战四昼夜出色的完成了3000多道焊口的焊接,不但保证了焊缝的内外部质量并且大大缩短了焊接工期,节约焊接费用24万元。这项任务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赞扬。

图为韩积冬(左二)与同事交流不锈钢管路焊接手法。封晓东摄影

天道酬勤,夺冠

在焊接领域获得第一,也赢得了很多荣誉,但是没有拿过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终觉遗憾。这个大赛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涉及行业最全、参赛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一类竞赛。

2021年的大赛焊工组赛项分理论和实操。

理论没有指定题库,考察的是综合积累。

实操规定5个半小时内完成有11道焊缝的碳钢组合件,和有16道焊缝的铝合金组合件两个项目。

这次比赛,几乎考察了所有焊接方法和技巧,难度创历届比赛新高。比赛结束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选手没有完成。

韩积冬抱着必胜的信心和决心来备战。

接到比赛消息后,正好赶上159厂接到个紧急任务,需要在国庆节前完成。

他主动要求边训练边赶活儿。

训练在首钢技师学院,基本是早晨8点前开始到下午三四点结束,9点半到下午3点这5个半小时是实操,期间不吃饭。完全按照比赛流程训练。训练一结束,韩积冬衣服都来不及换,开着车直奔厂里,干到十一二点再回家,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起来背理论知识。给选手安排的宿舍,他就没怎么用过。

“就像机器人一样,我都被他这种拼命的劲儿感动了。我能理解他,我在90年代拿全国冠军时,为了不影响家里人休息,到路灯底下背题。他就是一个翻版。”王文华看着这么拼的韩积冬想起了自己夺冠前的备战情景,更加心疼了。

王文华劝他,别回去加班了,专心训练吧,你代表的不止是自己也不止是航天三院是北京市。可是韩积冬却说,单位里的活儿不能耽误,事关国家安全。终于在国庆前,他和焊工组同事一起赶完了那项任务。

距比赛结束还剩35分钟。

碳钢组合件中的最后一个骑座式管板角接头,韩积冬还没有焊!这个接头在平时训练用时约40-45分钟。

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以选手身份参加比赛了,韩积冬心想。

必须完成!必须成功!

韩积冬启动了应急预案:通过使用大直径焊条和增加焊接电流,能够保证在30分钟内完成焊接。

他专心致志,争分夺秒……

距离比赛结束还差3分钟时,韩积冬完美焊完。

刚刚焊完的这个组合件从正面看,正是数字“100”——为建党百年献礼。韩积冬焊接的这个接头正是数字“100”的后一个“0”,很难控制成型……

比赛结果,韩积冬实操第一,理论第二,比第一只少了2分。综合成绩第一。

宽阔的领奖台中央,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着获奖的技术新星,韩积冬手握奖杯,耀眼夺目。

夺冠回来后,这个朴实的山东汉子更加内敛,他觉得自己今后的路更长了。

他要带着159厂的年轻人“走出去”,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韩积冬焊接的铝合金作品。封晓东摄影

图为韩积冬(左)与同事进行电子束焊接编程。封晓东摄影

图为韩积冬在焊接班组授课,讲解铝合金焊接的要点。封晓东摄影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