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95周年| 为人民而战 致那些最可爱的人

发布时间: 2022-07-28 16:01:54 | 来源: 中国网综合 | 作者: | 责任编辑: 赵娜

 

2022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纪念日。革命军人为了祖国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宝贵的生命。为人民而战,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张国福

张国福1931年出生于吉林榆树县新立镇。1946年,他从家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948年入了党,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

参军仅半年,16岁的张国福就在一次战役中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一名中将。

1947年5月,我军向东北国民党部队发起夏季攻势,张国福所在的独立三师九团负责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双方激战到下午3点多,还有345。6高地难以拿下。此时,一营长、三营长、一连长和三连指导员都牺牲了,战友们也成批地倒下,张国福也打红了眼,趁我军炮火暂时压住对方火力,突地从掩体里跃起,不顾一切地冲到了对方指挥所面前,举着手榴弹,大喊一声:“投降不杀”!国民党指挥所里的人都吓傻了,乖乖地当了这个16岁的小战士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中将赵伯昭。指挥所被占,剩下的敌人乱了阵脚,我军则一鼓作气攻上山头,全歼江密峰守敌。战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伯昭》为题,报道了这段传奇的战斗故事,一下子使张国福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并且被记大功一次。

张国福最大的一次战功是在解放东北全境的辽沈战役中攻打胡家窝棚廖耀湘司令部的战斗中。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发动,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军出东北”的指示下,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锦州等地,蒋介石急调廖耀湘指挥5个军12个师共10万人的“西进兵团”前来助战,被我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一带,战斗打到“胶着”状态时,张国福所在的部队知道敌军司令部就在他们战斗的一带,但会不会碰上,能不能拿下,他们也无法预测。在攻打一个叫“胡家窝棚”的地方时,敌人的阻击炮火十分猛烈,几十次的冲锋,都因战士伤亡惨重,进攻无果。又一次冲锋被敌炮火挡住后,张国福假装被击中,伏在一片阵亡的战友身旁,没有退回阵地。当部队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距离敌人最近的张国福投出一颗手榴弹后,借着手榴弹爆炸的短暂片刻,手持爆破筒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敌指挥所,向敌指挥官大喊:“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就在敌指挥官被吓得不知所措的时候,身后的战友们已经冲了上来,敌指挥官一看大势已去,当即命令士兵停止抵抗。

“胡家窝棚”战斗一举摧毁了廖耀湘的司令部,使廖耀湘的指挥部失去指挥能力,大大加快了整个战役的前进速度。张国福手持爆破筒冲入敌人阵地被指挥战斗的师领导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清楚楚,战后,师长夸张国福是个“小英雄”。评功时,张国福被评为了特等功臣。

辽沈战役是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一举解放东北全境。这一胜利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多年以后,在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他们没有忘记那场对辽沈战役胜利起到特殊作用的“胡家窝棚”战斗;而在那场战斗中,只有张国福的战友们才知道,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张国福。

全国解放以后,张国福作为全军78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挨个与英雄们敬酒,亲切勉励他们“好好学习,艰苦奋斗,再立新功。”

1951年,张国福随47军入朝作战,正值敌军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在临津江一带向我军进攻。当时参加进攻的“联合国军”有美骑一师、美三师、美二十五师,英联邦师、李承晚军第九师、泰国团、土耳其旅及希腊营,还有200余辆坦克,300余门火炮。每一场战斗都像“上甘岭”一样残酷。张国福所在的连在高地上坚守七天八夜,在敌人日夜轮番狂轰滥炸下,全连战士除了张国福,全部阵亡,但就在张国福一人坚守的阵地上,也未让敌人攻上高地,最后他一个人拖着没有一块好肉的身体返回报告战果。

杨子荣

杨子荣,大名杨宗贵,1917年3月3日出生在山东烟台牟平嵎岬河村的一户贫苦人家。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1943年春,因反抗日本工头的压迫,他被迫跑回山东老家。

1945年9月,杨子荣参加八路军,任胶东军区海军支队第5中队炊事班炊事员。同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被编入牡丹江军区第2团第7连。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任第7连第1班班长。不久,牡丹江军区展开剿匪行动。在这次行动中,杨子荣只身闯入土匪盘踞的杏树底村,与匪首巧妙周旋,不费一枪一弹使土匪400余人投降。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他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不久调到团部任侦察班班长,后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1947年1月下旬,团部得到匪首“座山雕”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杨子荣自告奋勇,带领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打入匪穴。2月7日,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剿匪战斗中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

2月23日,在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杨子荣冲在最前面,由于他的枪栓被严寒冻住而未能打响,被土匪的子弹击中胸部,英勇牺牲,时年30岁。

为表彰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六七岁时,他便和哥哥们一起下地干活,上山砍柴、割草。父亲去世后,10岁出头的他被迫到地主家打工抵债。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他,长大后一定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51年3月,黄继光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成为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人。参军后,他被分配到某部二营六连当通信员,同年7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黄继光努力学习政治、军事和文化知识,于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部队中,他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中旬,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沿阵地——上甘岭发起猛烈进攻,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营在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四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前。此时,营参谋长心急如焚:天亮前若攻不下敌方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部队将遭受重大伤亡。要夺取高地,就必须拿下零号阵地这个火力点!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承担爆破任务。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参谋长沉思片刻,命令他带领两名战士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

受领任务后,黄继光等3人马上呈扇形状分开,分3路向敌方阵地匍匐前进。他们机智勇敢地摧毁了敌人的数个火力点,但在交战中也伤亡惨重:黄继光的两名战友一死一伤,他自己的左臂也被打穿。在此情况下,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黄继光毫无畏惧,他忍着伤痛,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匍匐前行,并接连投下几枚手雷。当后续部队趁势发起冲锋时,残存地堡内的敌人机枪又开始疯狂扫射,此时的黄继光弹药已用尽,身体也多处负伤。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艰难地爬到敌火力点侧面,在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一扑,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敌人的机枪顿时哑了,但黄继光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以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在战斗最紧要的关头,为了胜利而英勇慷慨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壮烈行为鼓舞了部队的斗志,教育了全国人民,表现了他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的英勇壮举和英雄故事将代代传承、永留史册。

(文字撰稿:刘颖 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转载自“党建网”


邱少云


邱少云,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7月出生,1949年12月入伍,四川铜梁人,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2年10月,他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为避免暴露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记特等功。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52年10月中旬,在金化以西391高地的反击战中,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燃烧液燃遍他全身,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

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他只要稍微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许就会失败。但是英勇的邱少云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烧。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任烈火烧焦身体而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

邱少云的战友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下午5时30分,敌人的枪声不响了,火焰渐渐地熄灭了,阵地上一片寂静。突然,潜伏在草丛中的500多名志愿军战士,像爆开的定时炸弹一样,轰然一声炸响了……

邱少云同志牺牲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深深的敬意,在391高地的石壁上刻了一行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为了表彰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其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他出身贫苦农家,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灵活果决,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

1948年3月,董存瑞所在连队被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六连,董存瑞被任命为六班班长。随后,部队开展了为期50天的大练兵运动,因为训练成绩突出,六班被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称号。

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刚刚结束,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纵队奉命以迅速果敢的行动,消灭国民党十三军,解放全热河,以此割断东北敌军与华北的联系。

隆化是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国民党军在此修筑碉堡群,构筑防御工事,与隆化城依托的苔山、龙头山地形相结合,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而隆化中学又是国民党军防守隆化的核心工事。要拿下隆化,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攻打隆化的战斗打响了!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起进攻隆化中学的任务,董存瑞担任爆破组组长。在全连战斗动员会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

战斗开始后,董存瑞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作战之前上级交付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却突然遭到来自敌军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压制。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连续两次对暗堡的爆破行动也均以失败告终。

此时,距离发起总攻仅剩15分钟!千钧一发之际,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连长同意后,他便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军暗堡。前进中,他左腿负伤,但仍然顽强地冲至桥下。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就在后续部队准备发起强攻之际,为保护战友、帮队伍杀出一条血路,董存瑞从容镇定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毫不犹豫地拉燃了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在弥漫的硝烟中,暗堡被炸毁,后续部队成功突击,董存瑞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9岁……

董存瑞牺牲后,十一纵队追认他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冀热察行政公署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的英雄壮举,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树立了一座永远的历史丰碑,正如朱德总司令的那句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作者:石慧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转载自“党建网”


岩龙

岩龙,1960年1月出生于云南省景洪县(现为景洪市)一个普通傣族农民家庭。

岩龙在小学时代就喜欢看有关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连环画和故事片,幼小的心灵深深地烙上了英雄的形象。1976年,岩龙才16岁,但他多次向武装部提出申请,要求参加民兵组织,没过多久,终于实现了他当民兵的愿望。1977年3月,西双版纳军分区举行全州民兵军事大比武。当时才17岁的岩龙被景洪县人武部选拔为射击运动员,参加了军分区组织的民兵轻武器第一练习、第二练习实弹射击和对抗射击,岩龙获得了两个第一的好成绩,并被评为射击全能冠军,还为景洪县夺得了射击第一名的锦旗。

1978年初,岩龙怀着一颗报国之心,走进了军营。入伍前,岩龙虽然有了一些军事基础,但他书读得少,文化水平低,加之又是少数民族,还出生在边疆农村,社会阅历浅。到部队后他遇到了两大困难:一是听普通话难,二是记笔记难。经过他的勤奋努力,半年后,基本克服了“两难”问题。岩龙为了争当训练标兵,每做一个动作都十分认真,总是反复练习、反复琢磨。在学滚进动作时,他认为自己的动作不标准,中午,顶着烈日接连练两个多小时。通过一年的军事训练,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岩龙怀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卫祖国四化建设的坚强决心,英勇战斗。在战前的一次班务会上,他向党立下了钢铁誓言。他说:“在惩罚越寇的战斗中,我一定以黄继光、董存瑞为榜样,勇敢顽强、灵活机智的为保卫祖国、保卫边疆英勇战斗,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都要坚守阵地,坚决完成一切战斗任务,不让祖国的领土丢失一寸,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请党支部和同志们在战斗中考验我。”

1979年2月17日,还击侵略者的战斗打响了。岩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他的誓言。

2月21日,部队突破敌前沿阵地后,五连奉命向老街东面的南征地区疾进。二排是连队的尖刀排,四班又是排的尖刀班,岩龙就在这个刀尖上。部队行进到78号高地附近,突然与敌遭遇。敌人居高临下,凭险据守,以密集的火力向我军扫射,打得树枝、竹片横飞,碎石、尘土腾扬。在激战中,排长不幸中弹牺牲,岩龙所在的第二战斗小组3人负伤,只剩他自己一人,战斗力明显减弱。

在这样的情况下,眼看敌人火力越来越猛烈,连队处境越来越危险,岩龙孤身闯入敌人侧后,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敌人周旋。岩龙在深草密林之中,利用有利的地形地物,钻到敌人“鼻子”底下,从枪声中分辨敌情和寻找目标。在草丛中,他发现敌人的一挺重机枪,正疯狂地向我五连阵地扫射,便悄悄地摸了过去,举枪将敌机枪副射手击毙,接着又将敌机枪手打翻在地。威胁我军最大的火力点被消灭了,可另一个敌机枪火力点又出现了,岩龙沉着冷静,没过几分钟,这个火力点又被他干掉了。

随后,岩龙又钻进一片茅草丛中,对着环形工事里露着半个脑袋正向我方射击的敌人施展自己平时练就的特等射手本领,打靶似的点起名来,接连击毙五六个敌人。当敌人发现子弹是从侧面飞来时,便把各种轻重武器转向岩龙射击的位置。这时,敌人向我军阵地的火力明显减弱了,可对岩龙的威胁就更大了。岩龙临危不惧,凭着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凭着高超的杀敌技能,他打一两枪换一个地方,一个人一条枪英勇顽强,独立战斗,把左侧敌人的几个火力点全部消灭了。

正当其他方向的敌人又集中火力向岩龙猛烈扫射和炮击时,他已机智地绕过山包,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他发现这里的敌人正在构筑工事,便立即占据有利地形,举枪击毙两名敌人,等惊慌失措的敌人清醒过来时,岩龙已摸到敌人炮兵阵地。他发现一个敌人正在装填炮弹,立即将其击毙。敌人闹不清子弹从何处飞来,就四下乱跑,他乘敌人混乱之机,朝敌背后开枪,打得敌人混成一团。这时,岩龙又发现一小股敌人鬼头鬼脑地正向我军阵地运动,企图偷袭。他当机立断,先敌开火,毙敌两名,打得敌人扭头就跑。岩龙在返回连队的路上,还见几个敌人跑下山来,他又钻到敌人背后,出敌不意,先把走在后面的敌人打翻在地,再一一地消灭其它敌人。就这样,岩龙左摸右插,东杀西打,忍着饥饿,孤身奋战长达6个多小时,他带的150发子弹只剩下25发,共毙敌20余名。他孤胆作战,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牵制了敌人的火力,使连队胜利地夺取了78号高地。下午3点多钟,岩龙挂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望远镜,带着胜利的喜悦,返回到连队驻地。

2月25日下午,部队向铺镂北面的一个敌军据点挺进。岩龙一直冲锋在前,英勇战斗,俘敌一名,毙敌两名。在搜索追歼残敌的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19岁。

为了表彰岩龙的功绩,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追记一等功;授予他“孤胆英雄”的荣誉称号。


罗光燮

罗光燮,1941年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的罗光燮,饱尝旧社会的悲惨生活。解放后,土地改革,他们家分得田地,吃上了饱饭。1953年,他见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黄妈妈,倾听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那一刻,他的心中萌发了当一个保卫祖国的人民战士的愿望。1960年8月,第三次报名参军的罗光燮,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光荣入伍,成为边防部队某部工兵连1排2班的战士。

刚下到队伍,罗光燮正赶上工兵专业课目训练,筹备连队组织的排雷打擂对手赛,他见谁跟谁比,哪硬去哪埋,比不过的话他就说一声“下次再来”。连里正式比赛那天,他专找埋雷标兵五班长陈启华比赛。只见他熟练地铲、挖、按、埋、伪。罗光燮以优胜两秒的成绩战胜了埋雷标兵。四月间,部队开展了四十公里越野行军通信比赛,这对罗光燮来说,可是要下苦功夫的。刚开始,连里组织二十公里预赛,罗光燮还没有跑到终点就晕倒了。但他不放弃,起早贪黑地练,终于以4小时33分的成绩夺得全连第一。年终,他被评为“技术能手”和“先进战士”。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后,罗光燮所在部队赶赴位于中印边界西段班公湖地区。在严寒气候下,伏在积雪皑皑的阵地上,罗光燮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豪迈的誓言:“为了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鲜血和生命。”他的双手冻伤了,双手缠着纱布,领导上让他住院休养,他不去,当确定他留守后方看管物资时,他又哭着要求连长批准他参加战斗,当时连长说:“你手冻坏了需要休养。”他说:“不要紧,我不能打枪,还可以扔手榴弹。”又说:“空手也行,只要是第一线。”就这样,再次回到了战斗中。这次接敌途中,需要翻越一座5000多公尺的高山,还要穿过一条冰谷。在脚踏滑冰,双手要把着两边石缝走的情况下,战士们相互鼓励,不断前行。整整攀登了5个小时之后,胜利完成战斗任务。罗光燮同志的双手在这次任务中二次冻伤,领导让他去住院,他还是不肯。最后让他一面押俘虏下山,一面去检查冻伤时才住了医院。

拔掉敌人的据点之后,罗光燮所在的工兵连,奉命配合兄弟部队执行扫清入侵我班公湖南岸之敌的战斗任务。敌人盘踞在5000公尺的高山上,居高临下,这个据点成了敌人的门哨。敌人为了固守这个地方,不仅构筑了环形工事,配有大量轻重火器,而且还布设了纵深百余公尺的三道雷区,企图作垂死的挣扎。此时,身在医院的罗光燮听说前线有任务时,再三要求到前线参加战斗。经批准后,他匆匆归队。战斗中,前进中的攻击部队遭到敌人炮火、机枪的猛烈轰击和扫射,地面又有敌人布置的地雷障碍,伤亡不断增加,2名排雷战士相继负伤。这时,罗光燮挺身而出,紧握爆破筒,冲进雷区。闯过两道炮火封锁线后,不慎触发一颗被积雪覆盖着的地雷,左脚被炸掉,陷入昏迷,爆破筒滚下山坡。当他苏醒后,敌人的炮火仍在疯狂射击,道路尚未开辟,突击队仍被阻止在约20米的后方,为了争取时间,在不能站立、没有任何排雷工具的情况下,他毅然用身体向雷区爬去,以身体引爆地雷,一个地雷又炸断了他的左臂,但他没有停止,仍继续向前滚动,随即,他以惊天动地的壮举,用负伤的身体向雷区滚去,不断引爆地雷,一条六公尺宽的无雷区被炸开,罗光燮英勇牺牲,年仅21岁。战友们亲眼目睹罗光燮舍身滚雷的英雄壮举,胸中涌起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战士们勇猛冲锋,清除了敌人的据点,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为表彰罗光燮的英雄壮举,战后所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3月9日,国防部追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文稿来源:中国军网、喀喇昆仑卫士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新疆军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


杨根思


1922年,杨根思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他的原名并不叫做杨根思,而叫做羊庚熙,之所以后来人们都管他叫做杨根思,是因为在入伍的时候,登记的同志由于口音的问题,把字写错了,从此将错就错,杨根思成为了一个英雄的名字。

杨根思有着一个极为坎坷的身世,他的家庭是实实在在的贫农阶级,饱受地主的压迫,六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八岁那年又没有了母亲。他跟尚未成年的哥哥只能靠乞讨,吃百家饭,打童工来保证自己能够活下去。不久之后,和杨根思相依为命的哥哥也撒手人寰,只留下他一人艰难度日。

1944年,杨根思正式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员,又过了几个月,他因为战斗成绩优秀,被提拔为班长,同时部队又把杨根思抽调去学习爆破技术。当时新四军的条件有限,爆破基本也就是用普通的手榴弹和炸药包,但是杨根思把这简单的武器玩出了名堂。

在一次战斗中,他成功地用几枚手榴弹炸毁了敌军的爆破点,立下了大功一件,又过了一年,在解放战争中,杨根思再一次创造了奇迹,用18枚手榴弹直接炸毁了敌人的堡垒,帮助部队夺下了全城的制高点,从那之后,部队里便称呼杨根思是“爆破大王”。

作为一个战绩斐然的年轻战士,杨根思成了队伍里的名人,当时部队里流传着杨根思的名言,他说自己有三个不相信。这三个不相信,指的是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三个不相信,便是杨根思心中的信念,他把这份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美军将战火烧到了我国的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新中国必须打这一仗,而且只能赢,不能输,如果输了,国家的命运将转入更艰难的境地,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怀着必胜的信念,尽管,他们都知道这一战会打得非常艰难。

杨根思来到朝鲜战场的时候,正赶上了朝鲜的冬天,严酷的环境给战士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当时因为走得匆忙,杨根思所在连队根本没有带足物资,战士们连一件可以御寒的棉衣都凑不齐,至于食物更是想都别想,美军天天吃肉喝酒,而志愿军只能吃土豆,吃炒面,渴了就从地上抓一把雪吞进嘴里。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战士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祖国还在身后,他们不能退缩。

1950年11月29日,上级给杨根思下达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让他带领一个排的兵力,大约三十多人去坚守小高岭阵地,这个阵地对我军十分重要,绝对不能落入美军的手中。但是美军对小高岭阵地也势在必得,他们已经派出了大批的兵力前来围攻,杨根思身上的责任非常重大。

为什么小高岭的战略也会变得这么重要?原因是在长津湖战役中,小高岭正是美军南下撤退的必经之路。如果杨根思完不成任务,让美军跑了,那么前面战士们所付出的一切牺牲都白费了,所以这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即便美军虽然是溃逃而来,但在求生欲的驱使之下,他们爆发出的战斗力也一定是非常强悍的,何况他们手中的武器又是如此的密集。相比之下,杨根思这边并没有什么很明显的优势,人数上并不如美军多,武器上相当简陋,而且在严寒的天气之中,战士们只能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临来的时候,每个人也只不过吃了几个冻得硬邦邦的土豆。

仅仅从纸面上的实力来看,杨根思他们似乎要打一场必输的战争。但杨根思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依然会取得胜利。

不久,战斗爆发了,美军并没有立刻靠近,而是用炮火对小高岭进行攻击,他们的火力非常密集,炮弹密密麻麻的炸在小高岭上,一个一个的弹坑出现了,雪地被染成了黑色,杨根思让战士们千万不要轻举妄动,把美军放上来,等他们靠近再做打算。

在一阵炮火轰炸之后,美军觉得已经安全了,于是他们的大部队开始向小高岭包围过来,当美军距离阵地还有30米的时候,杨根思下达了命令。让战士们拿出手榴弹对美军进行攻击,美军当时没料到我军会发起突然袭击,所以人都密密麻麻的聚在一起,一个手榴弹过来,很快就炸死了一片。

眼看着死伤惨重,美军只能暂时停止第一次攻击,但是美军当然不会轻易地放弃对于阵地的争夺,很快他们又组织人员,发起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而每一次,杨根思都带领着战士们如同长城一样牢牢的焊死在阵地上,从未后退一步。

美军感到非常绝望,他们没摸清阵地上到底有多少人,但他们可以预感到,阵地上的志愿军人数并不多,只不过他们没有办法突破这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杨根思这边的情况其实比美军更加糟糕,因为他们手里的弹药有限,而美军显然没有立刻撤退的打算,弹药眼看就要打光了,杨根思只能自己坚守在阵地上,让一部分战士悄悄摸到半山腰,从美军的尸体上取一些弹药,然后继续和美军作战,就这样循环往复,一共打退了美军八次进攻。

在经历了八次战斗之后,阵地上已经不剩多少人了。眼看一个又一个的战士倒在自己面前,杨根思心里又何尝不难过,但是在出发之前,战士们早就已经立下誓言,人在,阵地在,即便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战斗。

在美军发动第九次攻击的时候,阵地上确实只剩下杨根思一个人,一个战士,如何敌得过上百人的攻击呢?这听起来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对杨根思而言,哪怕只有一个志愿军还活着,就不能让美军突破防线。

当时杨根思带上来的30多个人,只活下来6个。在美军发起第九次战斗之前,杨根思让剩下的还活着的战士带着重机枪等武器先撤离,毕竟阵地上已经没有子弹了,留下重机枪也没有什么用,带回去,下次还能继续作战。

杨根思知道,这一次必然有很多人要牺牲,他愿意做这个最后的牺牲者,在剩余的战士撤下阵地之后,杨根思把炸药包紧紧地绑在了自己的腰上,这是他最后剩下的武器了,美军很快再一次冲上了小高岭。

大批的美军很快将杨根思团团包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根思依然显得很冷静,他点燃了炸药包的导火索,然后奋力扑向了美军,一阵巨响过后,阵地上回归了平静,杨根思和40多名美军同归于尽,这一年,这位年轻的战士只有28岁。

他用生命捍卫了阵地,粉碎了美军的战斗计划,也保证了长津湖战役最终的胜利。大战过后,部队曾经派人到小高岭一带寻找杨根思的尸体,但是阵地上处处都是一片焦土,美军的尸体和志愿军混在一起,大家找了半天也根本没有发现杨根思的遗体,最后的那次爆炸,早已让他的遗骨不知所踪,人们甚至都无法好好的安葬他,祭奠他。

随后,朝鲜在国内为杨根思立起了一座纪念碑,朝鲜人民感激他的贡献,感激他用生命所做的一切,而志愿军也追授杨根思为特级战斗英雄,他所在的连队,被改名为杨根思连。

 

 

麦贤得

1945年12月,麦贤得出生在广东饶平一个船民家庭。他的父亲曾遭日本海军烧船、毒打,伯父被恶霸活埋。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终于结束了衣食无着、朝不保夕的贫苦生活。

1964年3月,麦贤得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入伍后,麦贤得到广东虎门沙角海军联合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护卫艇第41大队4中队611号护卫艇上,当了一名机电兵。

1965年8月5日,国民党海军巡防第2舰队大型猎潜舰“剑门”号和小型猎潜舰“章江”号由台湾左营港出航,进犯闽南沿海。人民海军奉命出击,派出4艘护卫艇和6艘鱼雷艇组成的艇群,“小艇打大舰”、“海上拼刺刀”。激战中,麦贤得所在的611号护卫艇机舱中弹,3部主机受损,机电兵均负伤。麦贤得被弹片击中前额,脑组织外露,失去知觉。

麦贤得苏醒后,替他包扎伤口的副指导员让他休息,他却以惊人的毅力站了起来。此时,弹片还在他头部没有取出,伤口流出的脑脊液和鲜血粘住了眼角,眼睛不能视物。麦贤得听到前机舱轰鸣声减弱,判断前机舱的机器可能被击中出了故障。他忍着剧痛摸索着来到前机舱,凭着平时练就的“夜老虎”技能,在剧烈摇摆的机舱里仔细地检查管路、阀门。最后,他在几十条管路、数千颗螺丝里摸出一颗拇指大小、被震松的油阀螺丝,用扳手把它拧紧,又用身体顶住移位的波箱,使战斗中的舰艇恢复了动力。

6日清晨,敌舰全部被击沉,我军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八六”海战。

“钢铁战士”麦贤得,身负重伤仍坚守战斗岗位3个多小时直至战斗胜利,是这次海战中最具光彩的一位英雄。他的事迹被绘制成连环画、拍摄成纪录片,他头缠绷带、坚守在轮机旁继续战斗的海军战士形象,激励了无数年轻人投身“海上长城”,保家卫国。

战后,麦贤得荣立一等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所在的611艇被海军授予“海上英雄艇”荣誉称号。1966年2月23日,国防部授予麦贤得“战斗英雄”称号。

经历了多次脑手术,麦贤得终于康复出院。虽然脑神经受伤,他仍以顽强的毅力,继续为人民军队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麦贤得热心军队和地方的各种公益活动,2007年退休后,他到部队、学校、企业、厂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009年,麦贤得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7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八一勋章”。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麦贤得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文字撰稿:翟佳琪 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以上材料均来自网络,有出处的已注明,如有其他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10-88828049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