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线航天人 | 他们,为火箭发射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 2022-07-29 23:15:3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佳

2022年7月29日21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继7月24日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托举问天实验舱一飞冲天后,时隔5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3组卫星送入太空。

伴随着夜晚时分“贵阳跟踪正常”的调度声,贵阳观测站内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机房内党员先锋岗的标识熠熠生辉,科技工作人员的掌声经久不息,这也是该站一个月内连续两次圆满完成火箭跟踪观测任务。该站工程师戴骏飞说道:“圆满成功、万无一失将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们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最好的献礼”。为探寻该站连战连捷的制胜“秘诀”,让我们走进他们之中,看看有些怎样的故事。

精测妙控保成功

某型设备组组长安家驰,200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就奔赴祖国西南腹地,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到单位的第一天正赶上新雷达装备安装调试,他陪着这台雷达设备从装备列装到中期改造,从首战首胜到百战功成,这一干就是14个年头。随着装备服役年限增长,各分系统出现老化情况,为了在高密度任务中始终让装备保持良好状态,安家驰积极申请装备升级改造,根据装备服役情况提出改造需求,2021 年,在任务密度大、时间要求紧的情况下,安家驰带领团队加班加点仅用15天就完成了原计划需要2个月的改造工作,及时赶上了后续跟踪观测任务。

在某次任务中,雷达数据交互软件接收数据突然中断,随后又自动恢复,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同事不以为然,认为状态恢复了就好,但安家驰不放过故障的蛛丝马迹,连续加班加点进行故障复现测试,终于发现了故障规律,从而找到了设备软件上的设计缺陷,该问题的归零在该中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借鉴。安家驰带领一支平均年龄26岁的党员先锋突击队,在任务科研一线,勇挑重担,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跟踪观测任务。

供电保障助腾飞

对于航天发射而言,源源不断的电力输出就是一条“生命线”。“如果说测控系统是每次火箭发射的神经系统,那么我们就是这个系统的神经元。跟踪观测不掉线,供电保障是关键。”这是该站供电系统指挥员曲朋在任务前给供电团队作的动员。

曲朋从供电保障岗位的“小徒弟”成为“老师傅”,他的努力和付出大家有目共睹。该站高压外线沿山头绵延十几公里,外线巡护的路曲朋已经走过不知多少次,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电缆地线沟湿滑泥泞,每次布线钻出沟的曲朋就成了“泥人曲”;原本恐高的他为了牵电线,硬把自己系在电杆上,练成了攀爬高手。

前不久,该站为提高供电保障质量,实现对供电设施进行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显示、记录及报警等功能,安装了电能质量监控报警系统。曲朋带领着供电保障团队,“五加二、白加黑”地对该站地面上分布着的91处各种配电箱、地下错综复杂的各种型号的电缆线进行了检查维修、梳理更新,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电能质量监控报警系统安装调试。曲朋说道:“虽然面对复杂繁琐的线路感觉有点累,但想到安装后,能更好地为航天发射跟踪观测任务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供电保障,觉得这些累都是值得的。”

卫星通信保畅通

“叫哪哪通、叫谁谁到、指挥很顺畅、视频很清晰、传输很稳定、话音无障碍,这是我们通信的准则”。这句话就写在李法杨的笔记本首页。

从英雄城南昌到林城贵阳,十年时间里,李法杨从一个通信的门外汉成为通信系统的“大拿”,该站网络和通信方面有什么问题,他都能第一时间赶到,找出原因并将其排除。初学通信专业时的李法杨,购买了《程控交换技术》《华为交换技术》和调度、数据传输、卫星通信岗位知识等20多本专业书籍,一本本地学、一项项地钻。从未接触过通信专业的他,捧着专业教材,如同天书。于是,李法杨给自己立了规矩,少睡、少玩,碰到不懂不会的问题,虚心向老技师和身边的同事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来,他凭着一股子犟劲和韧劲,记下了数万字的专业学习笔记,业务能力飞速提高,先后取得指挥调度、数据传输和卫星通信的岗位资格证。他深知,要想成为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就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以适应岗位、环境的不断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以便更好地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贵阳观测站的科技工作者们连战连捷的制胜“秘诀”就是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勇于吃苦、甘于奉献。小岗位大担当,敢于把平凡的岗位干地出彩,那就是不平凡,最美航天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伟大的航天事业,他们用汗水和成功践行着航天强国的铮铮誓言,谱写出航天强国的时代最强音!

(作者:王振华、吴本科、刘光辉、张学成)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