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高佩璇
中国网讯 中央决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布相关规划纲要,如今已经四年过去了,大湾区建设紧锣密鼓,正在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高佩璇带来了她的提案和建议。
高佩璇委员表示,在大湾区建设中,香港施展了很大作为。她提出,以“融”开局,推动“四引”。“融”就是香港与湾区9个城市融合;“四引”就是向湾区引专业人才、引年轻人、引资金、引教育。
一个“融”字写春秋
高佩璇委员进一步解释说,凡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思想统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现在人们已普遍建立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理念和信心,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香港社会上时不我待的声音很强烈,越来越意识到“融”对于香港拓展发展空间和发挥独特优势的重大意义。
随着疫情受控,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大湾区建设按下了“加速键”,要将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特区政府成立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由行政长官担任组长,强化顶层领导,制定打通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工作计划,推动香港更积极、更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中央规划引领下,去年香港提出了发展北部都会区的规划,以实现香港“南金融、北创科”的发展新格局。北部都会区直接对接深圳、对接大湾区。这是香港融入大湾区的最重要最便捷的平台。
引更多的“活水”入湾
高佩璇委员用朱熹的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形象地说明大湾区发展的所需所求。她表示,只有把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大湾区,才能让大湾区生机勃勃,融合发展。她着重谈了“四引”。
1、引专业人才入湾。在这方面,关键是降低香港专业人才进入大湾区的执业门槛,为他们在大湾区发展提供便捷通道。2019年国家就发布了便利香港专业人才到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圳也相应实施了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和执业清单。在政策利好下,香港专业人才跃跃欲试。目前港澳已有613名专业人才在深圳执业。
2、引年轻人入湾。中央已经出台不少政策,鼓励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创业发展。港人在大湾区成功创业的典型,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正在引领更多青年人投身大湾区。与此相适应,广东提出了“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招募有内地职场和生活经历的港澳籍人士作为导师,为香港青年北上“引路”,具体支持香港青年在湾区就业创业。
3、引资金入湾。除了港资向湾区直接投资外,很重要的就是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让资金流在大湾区真正自由流动起来。目前,在大湾区内有三种货币,且人民币暂时还不能自由兑换,如何实现资金自由有序流动?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有关方面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以期推进更高水平金融开放以及深度金融合作,为资金自由流动提供先行实践。
4、引教育入湾。补足教育短板对大湾区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大湾区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拿我们的大湾区与世界上三大湾区相比,目前最缺的就是知名院校少、教育质量低。为补上大湾区这个短板,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都会大学等主要的高校,都在湾区落地生根,为培养大湾区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开放型国际化协同创新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疫情退去、通关恢复,大湾区发展出现了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展望未来,高佩璇委员表示,香港与大湾区内地9城市互动频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到大湾区考察,与广东省领导和9城市负责人沟通交流;湾区内地9城市也纷纷到香港,与香港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国家出台新政,在大湾区工作的6类内地人才可以申请办理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时间一年到五年不等,在香港逗留时间最多不超过30日。人才流动这扇大门的敞开,将使大湾区春意盎然,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