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7日讯 “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该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创新药物来切实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而研究型医生是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是推动创新药研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解决优质临床资源不足,改善重大新药创制能力不足的关键。”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关于建立健全研究型医生培养机制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国内医药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药企动作活跃,每年申请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大幅增长,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屡创新高。
但是,随着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量的激增,伴生的一个新问题是,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能够承担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与现有的医院培养、医院绩效考核等机制密切相关,不利于研究型医生的培养。
李燕代表围绕研究型医生的培养机制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医生的培养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研究型医生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人才激励评价制度、职级晋升制度、职级薪资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创造宽松的研究型医生发展环境,让研究型医生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二是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研究型医院管理、培训、考评机制,保障研究型医院的研究任务。真正培养研究型医生,需要政府和医院的管理者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源头划分好临床诊疗型医院与研究型医院的主要职责,制定分工明确、考评合理的管理模式,重新思考未来医院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式,强调分工合作,共同推动医学学科整体发展。
三是拓宽研究型医生培养渠道,让更多人加入到研究型医生的队伍中来。要实现加快研究型医生队伍建设的目标,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优秀研究型医生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从事临床研究工作的人员加入;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开始,完善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为研究型医生队伍持续输入新的血液。
四是加快研究型病房的建设,让研究型医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并引导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加大、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让研究型医生依托于研究型病房实现个人价值,为推动更多中国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优质治疗药物上市,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