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火箭军的脊梁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英才速写

发布时间: 2016-01-02 09:47:1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肖龙旭


从导弹专家、创新能手到技术骨干,一个个科研先锋发挥才智不断登攀——

“智囊团”催生打赢新招数

已是凌晨,京畿一隅,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肖龙旭仍在伏案疾书,赶写一份咨询报告,为院党委提供决策依据。

作为闻名全军的“科研英才”,肖龙旭一次次捧回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项,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荣膺当代发明家称号。

和肖龙旭一样,战略导弹部队许多导弹专家、创新能手和技术骨干,进入各级党委指挥决策层,拥有“重大决策监督权、长远规划参与权、科研项目否决权、咨询报告提交权”。

作为技术密集的高技术军种,战略导弹部队各级党委始终把造就过硬技术人才队伍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形成一支由火箭军导弹专家、基地技术尖子、旅团技术骨干组成的三级技术人才队伍。

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入伍39年始终坚守在实战化建设一线,身患癌症仍奋力工作,留下“活就活在导弹旁、倒也倒在阵地上”的铮铮誓言,被表彰为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中央军委授予他“砺剑先锋”荣誉称号。

某研究所所长李贤玉,坚持把军事科研当作打仗,几十年如一日冲锋在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征途上,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新型指挥信息系统,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

为了让尖子人才成为部队迈向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他们挑选20余名导弹专家领衔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选派技术尖子全程跟踪新装备研制生产,成建制轮训导弹旅信息技术骨干,构建形成梯次衔接、体系配套的信息化建设专门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已形成3名院士领衔、130名国家和军队级专家组成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群体。

科技,为战略导弹部队的腾飞插上了坚实的翅膀。每年上千项科技成果问世,90%以上得到推广应用,成为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国家和军队科技颁奖台上,常有战略导弹部队科技英才的身影——

导弹专家邱成龙倾注毕生心血创造“东风剑法”,在浩渺苍穹绘出“中国弹道”,用生命之火熔铸了彪炳千秋的大国剑魂;

导弹专家陈礼国扎根山沟45年,6次面临生死考验,编写出我军导弹武器装备“爆炸”训练唯一的指导性大纲;

“献身国防现代化模范科技干部”黄炳华、“草根发明家”陈学东、“武器监造官”廖平、“博士参谋”何玉彬……一个个科研先锋用创新成果,诠释着对战斗力建设的贡献率。

数十载磨砺淬火,火箭军部队“专家方阵”成为科技奋飞的“领头雁”;三级“技术尖子人才库”汇聚了大批“科技精英”;导弹技术专家相继进入作战部队决策层;大学生士兵群体出现在导弹训练场、发射场……

  目前,火箭军部队已拥有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优秀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部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军官数量持续攀升,作战部队发射营长、发射连长90%以上拥有硕士、学士学位,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干部六成以上是博士硕士。这些科研精英,成为推动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创新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