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基地等您添砖加瓦

发布时间: 2017-08-27 16:53:4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赵娜 | 责任编辑: 赵娜

壤塘海拔3300米,云彩仿佛就在头上飘过

腾讯“99公益日”即将临近,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奉献自己的爱心。在腾讯公益中,有一项特别的众筹项目引起广泛关注。该项目是为四川省阿坝州壤巴拉非遗文化传习基地,筹集建设资金1200万元(包括教室、宿舍、画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展厅等)以及运营资金300万元,为更多藏区的孩子提供学习以及就业的机会。这个项目之所以感动众人,是因为藏区孩子通过学习唐卡等文化技艺而改变自身命运。

贫穷孩子因唐卡实现人生理想

壤塘,又名“壤巴拉塘”,藏语意为“财神的坝子”。1958年10月建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

这里很美好:蓝天摊开在阳光的灿烂里。阳光洒在草地上,草地一片静悄悄,静的可以听到万物呼吸,看到万物生长。这里也很残酷:在这片68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镇9乡、63个村, 4.3万的人口中农牧民占85%,藏族占91%,这里是阿坝州大骨节病人最多、分布最广、病情最重的县。境内最高海拔5178米,县城海拔3285米,年均气温4.8℃,是阿坝州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草地县之一。2001年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工作重点县。

令人倍感温馨的是,正是在这样一个“老、少、边、穷、病”的藏族聚居区内,还有一所教育机构,温暖着牧区青少年的心房。这里就是四川省壤塘县觉囊文化传习基地,当地也叫作传习所。藏区孩子们栖居此地,专心学习传统的唐卡绘画艺术,学习藏医药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缝纫技术,以期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贫穷。

该传习所是由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王主嘉阳乐住于2011年发起成立的。成立之初,学生只有几名 - 牧民们不太看好传习所,他们都认为,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不是修行的人,他们怎么能画好唐卡?

传习基地校长龙日师傅说:“这里(壤塘县)很少有人去上学,当初我第一怕的就是没有孩子来报名。”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所学校的存在,龙日师傅带着几个老师,走遍了壤塘的牧区。在种种质疑下,班木初、根木衮和阳沛与其他20多个孩子进入了唐卡传习基地,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这些来到传习所学习的孩子们,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当时,15岁的班木初得知了唐卡传习基地创办的消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报名了。因为去学校上学这件事情,她渴望地太久了。来到学校后,她每天用超过十个小时的时间来从事唐卡绘画,同时还要学习藏文、汉文以及数学等课程的学习,甚至还要承受着来自家人的精神压力。不过她坚持下来了,当学习到第三年的时候,她带着自己的唐卡作品回家,成功让周围的人闭了嘴。

来到唐卡传习基地前,根木衮没有上过学,还是壤塘远近闻名的“坏孩子”。抽烟喝酒,打架赌博。来到唐卡传习所之后,根木衮非常清楚地告诉朋友:“那些不好的事情我再也不愿意去做,我会真正的尊重他人”。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唐卡画师。

1   2   3   4   5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