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 片> 看中国

【非遗】秦氏绢艺 指尖上的艺术

发布时间: 2014-08-06 13:59:5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杨挺  |  责任编辑: 杨挺
直接点击图片或者使用键盘'←' '→'键翻页

大学生在向秦氏绢艺第12代传人秦竹林学习秦氏绢艺制作基本技艺--上色
大学生在向秦氏绢艺第12代传人秦竹林学习秦氏绢艺制作基本技艺--上色。中国网图片库 王子瑞/摄
    绉缎、绫子、纺绸、洋纺……这些自古到今被拿来做衣服穿的绢布,在秦氏绢艺传人的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变成一棵棵鲜嫩水灵的大白菜,一只只活灵活现的蝈蝈、瓢虫,一个个端庄清秀的古代仕女……
    秦氏绢艺发源地在滑县,始创于明崇祯年间,兴盛于清朝中期。艺术创作范围主要包括果蔬、花鸟昆虫、人物等,皆栩栩如生,几可乱真,尤以《蝈蝈白菜》为其代表作,名扬海内外。
    “蝈蝈白菜”因其令人叫绝的工艺获奖无数,2006年以国宝之名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2007年2月,“秦氏绢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1月,秦氏绢艺第十二代传人秦竹林,捧回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08年,“蝈蝈白菜”又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如今已年过花甲的秦氏绢艺传承人秦竹林,自幼随祖父秦书田和父亲秦三杰学习绢艺技艺,深得真传。秦竹林从父亲手中接秦氏绢艺的大旗时,才满20岁。那时,秦竹林刚迈出中学大门,为求一个铁饭碗,应征进了安阳市卷烟厂,成为厂里的一名职工。
    然而秦竹林无法舍弃自己从小就向往的秦氏绢艺,仍然坚持白天上班,晚上专注于创作,数年艰辛实践,秦竹林终于完成了蝈蝈腿上那些细腻的倒刺的塑刻。绢艺要的是细功夫,制作一个完整的蝈蝈,就需要118道工序,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来精雕细琢。在研究绢艺的放大镜下,秦竹林常常伴着灯光熬到凌晨两三点,早早的熬坏了眼睛,40岁便戴上了高度老花镜。
    在秦竹林50多岁的时候,眼睛的老花度数已经上升到了500度,医生告诫他,再这样下去,他便不能够继续他的绢艺制作。但即便如此,秦竹林还是无法舍弃他的绢艺制作,继续追求在绢艺制作技术上的更大进步。
    秦氏绢艺一向遵从祖训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如何能够将秦氏绢艺发扬光大,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一直是秦竹林最大的忧虑。祖训不可违,而事业却需要传承发展。在矛盾之下,秦竹林依然选择了突破传统,不仅教授子媳绢艺制作,更在外界接收了不少求教的徒弟,打开了家族限制的首道大门。
    秦竹林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接轨,如采用现代仿真电烫工艺,增加了绢制大白菜卷白菜的叶脉清晰似真,光泽细腻可爱。对此,秦竹林感受深刻。
    秦竹林并不满足自己目前的成果,不仅靠自己的颖悟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禽鸟类绢艺,还依托传统的手法创作了其他多种形态的小昆虫,包括蟑螂、蚂蚁、蟋蟀、甲壳虫等,点缀在绢白菜之上,与传统的蝈蝈相映成趣。他说:“秦氏绢艺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想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力量让绢艺创新、发展,把这一民间工艺发扬光大。”
    曾经有外地客商高价欲将秦氏绢艺的专利买断,却被秦竹林婉言拒绝。秦竹林说:“秦氏绢艺起源在滑县,也应该在滑县发扬光大,祖辈的手艺不能在我这里断了。”秦竹林说,他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尽快建造一个“蝈蝈白菜”博物馆,尽量多地将现有保存完好的先人作品和他不同时期研究出来的作品珍藏陈列,为后代留下真实的资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否则历史将在此断代,传统将在此断裂,文化将在此失传。”秦竹林说。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到

 

/ 5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