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兵马俑博物馆,5分钟左右,杨世华就签售出近20本书本报记者 叶原 摄
发现『秦俑发现人』签名售书,很多游客挤上来要求签名、握手、合影 本报记者 叶原 摄
质疑
签名售书的“发现人”是假的?
一直以来,“秦俑发现人”的真实性都有争议。近日,又有游客反映兵马俑博物馆内有冒牌“秦俑发现人”在签字售书。
近日,游客唐先生反映他“五一”期间到兵马俑旅游时,在博物馆里边发现一位叫杨世华的老人在签名售书,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导游都介绍说杨世华老人是当年“秦俑发现人之一”。导游说,“老人只有接待领导或是大型国外旅游团时才来,能碰见他是一种幸运。”
唐先生见很多人都买,于是他也花200元买了一套(一本画册和一张光盘),可当他回到家在网上查询“秦俑发现人”的相关信息时,却发现网上提及的“发现人”中没有杨世华的名字,而且网上有不少信息质疑博物馆里签字卖书的“发现人”是假的。
“本来以为运气好碰上了当年的见证人,可谁知道竟然被骗了。200元钱是小事,可是景区欺骗游客感情让人难以接受啊。”唐先生说。
调查
博物馆内外均有“发现人”签字售书
5月9日,记者来到兵马俑博物馆。还没进到博物馆里,就发现在售票处旁边有一家商店,门头上写着“兵马俑发现人”之一杨西安签字售书。
商店中间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各种语言版本的关于兵马俑的画册和明信片,桌子后面坐着一位老人。营业员向游客介绍,老人是“秦俑发现人之一”杨西安,在商店购书可以让他免费签名,还能与其合影。一位外国游客听过介绍后立即购买了一套明信片让其签字,并激动地与杨西安握手合影。
随后,记者在博物馆内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即铜车马展厅)的大厅见到了另一位“秦俑发现人”杨世华,这里的游客比杨西安所在的商店多很多。名为《珍宝》的画册,再加上一张光盘为一套,每套售价200元。杨世华坐在座位上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不停地签名售卖,以至于午饭都是在柜台旁吃几个包子对付一下。记者粗略计算,5分钟左右时间,该展台卖出近20本。
对话
两人均称是“发现人”之一
当天记者试图以游客身份与两位“发现人”对话,但对方发言寥寥无几,主要是靠身边的工作人员应付。
中午12时许,记者以要买书为借口向杨世华询问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事情。杨世华说,他们是挖井时发现兵马俑的,当时他和另外三个人一起在井下挖井,上边还有8个人。这12人中有些人已经去世了。
这时,一名穿红色T恤的工作人员马上过来说,杨世华今年68岁,是发现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并不是一直在此签名,只有接待重大旅游团或领导时才来。
下午1时40分左右,记者又来到杨西安所在的商店,营业员精力主要放在外国游客身上。当记者提出要买一本画册时,营业员才过来介绍。记者提出网上提及的9位“秦俑发现人”中没有杨西安的名字时,营业员说:“你一定是记错了。当年确实是9人一起发现的秦俑,而杨西安正是其中一位,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杨西安也表示,他就是发现人之一。
村民
村里很多人都曾干过签名售书
杨世华和杨西安到底是不是“秦俑发现人”呢?记者走访了兵马俑博物馆旁边的秦俑村,找到几位年龄较大的村民了解情况。在路边卖饮料的杨大爷说,杨世华和杨西安都是“发现人”,他们都认识,在景区里签名售书是经过村里和景区允许的。杨大爷说,他今年68岁,也曾经在铜车马展厅签名售书。应该说村里像他这个年龄的老人都是“发现人”,因为大家都看见挖出了秦俑。“有好几个人都因签名把身体弄垮了,我签了几年就不签了。”杨大爷说。
随后,记者又找到被公认的“发现人”之一杨志发老人,他在自己家里进行签字售书。当记者询问杨世华和杨西安是否是当年“发现人”时,杨志发带着明显的抵触情绪说:“我不知道,说了也没啥意思。”之后便一言不发。
村口一位卖水的大娘说杨西安不是西杨村的人。对此,秦陵街道办下和村村支书证实,杨西安和杨世华都是下和村人。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很多老人都曾在景区签名,这些年曾有杨志发、杨新满、杨继德、杨东义、杨西安、杨世华等人。
临潼区委宣传部
村委会没资格认定谁是“秦俑发现人”
对于游客质疑杨西安、杨世华“发现人”身份的问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博物馆内的经营活动归博物院下属一家公司管理,具体情况他们进行调查后才能知道。这位负责人说,虽然不能否定村民挖井发现秦俑的事实,但确实很难认定到底是哪个村民发现的。而且博物院方面一直不主张“秦俑发现人”的说法,博物院一直以1976年考古专家正式开始挖掘工作作为兵马俑被发现的认定。
昨日下午,该负责人表示他从秦陵博物院经营部主任处得知,在博物馆内签名售书的“发现人”都是经过西杨村村委会认定,并且还有相关的文件。
对此,临潼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杨村村委会没有资格认定谁是“秦俑发现人”。该负责人表示,到底谁是“秦俑发现人”一直存在争议,直到现在也很难说清,因此很难分辨“秦俑发现人”的真假。
昨日,记者试图通过宣传部联系西杨村村委会人员,但由于正值周日,未能与对方取得联系。 本报记者张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