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正式公布

发布时间: 2019-01-22 17:18:5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韩琳 | 责任编辑: 韩得尔

三、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与重大地质科技创新



松科2井完钻。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等组织实施的松科二井在7018米完井,取得了系列重大地质科技创新。松科二井是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松科二井创新研发成功的311mm大口径同径取心、超长钻程取心和中空井底动力绳索取心等深井取心技术,获取大直径岩心4134米,岩心采取率96.6%,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深井取心技术体系,创造了深部取心技术四项世界纪录;研发成功抗高温水基钻井液、固井、随钻测温等系列高温钻探技术,创造了国内最高温度(241℃)条件下钻进的新纪录。发现了松辽盆地深部页岩气和盆地型干热岩等两种具有良好勘探开发前景的清洁能源;全球首次实现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发现了白垩纪气候波动重大事件;建立了地层对比的“金柱子”、松辽盆地演化新模式,丰富了白垩纪陆相生油理论,取得了基础地质研究的重大进展。工程总体实现了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重大突破,对抢占国际深部钻探技术制高点、拓展我国深部能源勘查开发的新空间和服务百年大庆建设有重要意义,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松科二井培养了一支超深科学钻探工程管理、技术研发和地学研究青年团队。

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并运行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组织实施,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配合,全面完成自然资源部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大幅提升了地下水监测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水平。工程建立了层位明确的国家级地下水专业监测站点10168个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接收与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人口活动经济发展区的地下水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多源解析;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研发了监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和三维地下水云计算实时模拟系统,建立了异地联合建模的工作模式,实现了监测数据管理、动态分析、水质水量综合评价与信息发布;首次研发并成功应用了承压-自流井监测技术,建成西北干旱和华北半干旱地区2个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编制12项地下水监测标准规范,实现了学科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突破;利用监测孔的地层编录、抽水试验、物探测井等钻探资料,获取了丰富的水文地质参数,实现了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深化认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构建了地下水监测骨干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地下水监测、分析、模拟、发布的信息化水平和科研能力;工程所产生的地质资料、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已经为全国各省综合地质调查、“水十条”地下水质量考核、环保督查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实现了成果的及时应用和有效服务。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地下水监测工作的有序规范开展。通过项目实施,在全国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地下水监测队伍,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中1人获得局卓越地质人才,1人获得局优秀地质人才,1人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五、创编首套中国自然资源图系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动员全局力量,并在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有关地勘单位的支持下,创编了首套中国自然资源图系。首次系统梳理了全国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生态、现状、潜力、问题等内容,着重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海”是生命共同体和绿色发展理念,以全国、分省和专题3个层次,分8大类共编制完成2316张图件。构建了全国和分省自然资源空间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完成了各类自然资源数据标准化、矢量化和空间化,为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全流程信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促进了信息化技术水平提高。深化了对我国水、土地、能源、矿产、林草湿地、海洋等自然资源认识,为承接水资源调查、拓展生态地质调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以突出成果应用服务为导向,创新了图件表达形式,形成了全国、区域和省级自然资源图件编制标准,向全国政协、中央组织部、自然资源部、农工民主党,及北京、山东、海南、广西、辽宁等12个省份赠送了图集,成果得到充分肯定,扩大了地质科技成果的显示度,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参与图系编制的单位达198家,人数达1200余人,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   1   2   3   4   5   >  


声明:中国网图片库()供本网专稿,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中国网图片库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