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兵指三支队:身处荒漠心不荒 苦练精训谱忠诚

发布时间: 2017-08-25 08:21:5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裴希婷 | 责任编辑: 裴希婷

   【编前语】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策划推出的“网眼看武警·点赞英雄兵”网宣系列活动,就是借一双慧眼,来一次寻美之旅。网眼即人眼,透过这扇心灵的窗口,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连日来,中央网信办和北京市网信办的领导和两路采访小分队一起,深入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反恐一线,用脚丈量武警战士的忠诚,用心感悟边陲卫士的伟大。来吧,让我们走进热血军营,聆听强军故事,品味“视觉盛宴”。感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点赞!

  图为武警兵指三支队在沙漠中进行徒步行军训练。摄影 王博


身处荒漠心不荒 苦练精训谱忠诚

——武警兵团指挥部三支队弘扬“胡杨精神”新内涵纪实

中国网8月25日讯(记者裴希婷)有人说“这里除了荒凉还是荒凉”,出门是苍茫大漠,抬眼只有壁仞千山。也有人说“这里没有荒凉的人生”,只有一群忠于使命、矢志打赢的“钢铁胡杨”。他们在一次次苦练精训中挖掘潜能,在一次次处突维稳中逢敌亮剑,在一场场生死较量中铁拳出击。这里有“新疆镇守维稳先进单位”、“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这里有“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中国青年卫士”……近日,记者跟随“网眼看武警点赞英雄兵”活动来到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第三支队(以下简称武警兵指三支队),面对面感受这群身处反恐维稳第一线的铁拳利剑。

  图为武警兵指三支队进行丛林搜索训练。 摄影 王博

  图为武警兵指三支队进行涉水训练。 摄影 王博

  图为武警兵指三支队进行追击射击训练。摄影 王博

砺兵为战 培塑“胡杨精神”新内涵

喀什地区南有天山,西临高原,东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势极为复杂。

武警兵指三支队驻地就在“阿(阿克苏)喀(喀什)和(和田)”大三角腹地,执勤任务区6400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沙漠戈壁为主,环境处在民族聚居区、兵地结合部和维稳反恐前沿。这无疑给支队反恐维稳任务带来了极大难度。

恶劣复杂的环境条件是把“双刃剑”,虽然是生活的“绊脚石”,但却是锻造反恐利剑的“磨刀石”。要想在特殊战场、特殊战斗中取得胜利,仅做好日常训练还远远不够。

“魔鬼周”的训练就在这里有序展开。

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是支队官兵的天然训练场。“魔鬼周”训练每季度进行一次,持续7昼6夜,利用茫茫戈壁、沙漠腹地、悬崖峭壁等自然地形组织训练。刚结束的第二季度训练,官兵们冒着地表温度50度的炙烤,全副武装穿越沙漠戈壁,风餐露宿,开展了徒步行军、武装奔袭、野外生存、反劫持、掏窝点等战术科目训练,挑战生理心理极限,锤炼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和勇往直前、敢打必胜的战斗意志。

说起训练,特战队员出身的支队长刘新颇有一套。“在不断挖掘官兵潜能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基础技能与实战应用的结合,不断探索体能、技能与智能的‘黄金’配比,量入而出,科学适训。”刘新说。

训练有素,还要思想过硬。支队挖掘弘扬“坚韧不屈服,拒腐不变质、忘我不忘本、守土不守成”胡杨精神新内涵,先后被武警部队表彰为“新疆镇守维稳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后勤建设单位”,五次被指挥部表彰为“先进支队”,先后涌现出十三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张磊、二十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提名奖获得者刘新,“中国青年卫士”刘超智,排爆功臣赵明、杨暾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图为武警兵指三支队官兵在收获劳动的果实。 摄影 王博

武警兵指三支队的农副业生产基地的西红柿丰收了,图为战士们采摘劳动的果实。摄影 谷名昌

丰衣足食 开垦大漠“南泥湾”

“这都是我们自己种的菜,没有农药,吃着放心。”正在田间忙碌的种养殖员饶国良指着面前的一块韭菜地说。

走进武警兵指三支队二大队的“绿色家园”,整齐划一的田地里种着辣椒、西红柿、茄子、冬瓜、金瓜等时令蔬菜,不远处圈舍里传来鸡、鸭、鹅、猪等家禽家畜的叫声。

饶国良告诉我们,园子的占地6.1亩,年产蔬菜2万多公斤,畜禽9000公斤,可满足150人每年6月至10月的蔬菜需求和全年的猪肉需求。遇到丰年,还能部分供给支队机关、新兵营等单位。

像“绿色家园”这样的农副业生产基地,在该支队下辖各单位都已开辟。其实,这是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地区部队的特色,利用驻地空闲土地建设农副业生产基地,既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又节约伙食经费,既能自主调节官兵“菜盘子”,还能培养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战斗力的生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据了解,该支队农副业生产基地共有53.4亩生产土地,年产蔬菜10万多公斤,畜禽3万多斤,全年生产收益130余万元。

为了进一步落实“后勤变前勤”的要求,提高后勤专业兵能力素质,支队每年定期组织基层单位种养殖员培训,教授理论知识,组织参观见学,发放“绿色证书”。支队每季度会对农副业基地的管理、规模、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考核,不断改善基层生产设施。根据官兵口味需求,及时调整种养植种类,丰富菜肉品种。

经过专业培训和经验积累,饶国良一眼就能看出园子里蔬菜和畜禽的健康状况,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在食堂看到战友们把餐盘里的菜吃得净光。

  

在武警兵指三支队政治处主任刘海泉的帮助下,热合曼·肉孜找到工作,也成家了。图为热合曼·肉孜的妈妈对刘海泉敬了个军礼,表达心中的感谢。摄影 王博

武警兵指三支队来到驻地所在小学给他们送去学习用具,教唱军歌。图为少数民族小学生为官兵佩戴红领巾。 摄影 王骞

助民帮困 大漠开遍“团结花”

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驻地身处其中,一方面做好反恐维稳,一方面维护民族团结,早已成为工作常态。

伴随着缝纫机的“哒哒”声,记者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师第四十四团的职工创业园的一家服装加工分厂,120名团场少数民族妇女们端坐在缝纫机前劳作。

“以前我家里就我老公一个人打工挣钱。去年知道这里可以工作,我就来报名。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上下班很方便,我很满意这个工作。我姐姐和妈妈看到我在这里很好,也报名来这里工作了。” 问起这里的工作情况,该师四十四团十三连的努斯曼姑·米吉提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因为培训期间技术出色,她被选为了小组班长。

这间服装加工分厂就是该支队与兵团的援建点之一。去年,支队主动联系师团,拿出100万元维稳经费,为团场内两家服装加工厂解决了360个岗位的基础设备。

“现在有了这些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了生活条件,她们自己也变得自信和开放了,家庭地位得到改善。”该服装加工厂负责人汪萍告诉记者。

民族团结一家亲,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纸冰冷的文件。民族团结的友谊之花开在结对认亲的拉家常中,长在丰富多彩的兵民联谊联欢中……

去年8月起,支队官兵与驻地35户少数民族居民以“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结对认亲,闲暇之余或节假日串亲戚,拉家常,学民俗,唱军歌,增进军地感情,维护民族团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支队政治处主任刘海泉的帮助下,“亲戚”热合曼·肉孜不仅找到了一份工作,还在工作中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前不久,支队还帮这对新人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

捐资助学也是该支队群众工作赓续多年的优良传统。从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到全体官兵积极响应,每个人都是军地“连心桥”上的一块砖。该支队每年捐资10万余元结对帮扶60名贫困学生。

爱心之路绵延在兵民之间,越走越长……

网站无障碍